當裴秀走到了太極殿門口的時候,成濟將他擋了下來。成濟上下打量著面前這位,這位可是稀客啊。諸多尚書里,就屬這位來的最少,一個月都見不到幾次。他派人進去稟告,很快,就有近侍帶著裴秀走進了殿內,前往東堂。走到了東堂門口,裴秀就聽到里頭傳來了笑聲。這豪爽的笑聲,裴秀聽得出,是戶部尚書魯芝。裴秀記得此公為人沉穩,是個比較嚴肅的人。怎么聽著今日如此開心呢?裴秀走進了殿內,果然,魯芝就坐在皇帝身邊,看起來非常的開心,臉上洋溢著平日里幾乎看不到的笑容。而看到裴秀的那一刻,魯芝臉上的笑容就消失了,頓時又變得肅穆。曹髦驚訝的看著他,“裴尚書來了!稀客啊!”“裴尚書日理萬機,格外忙碌,居然還有時日來太極殿稟告政務!”裴秀也只當是聽不懂這嘲諷,他朝著皇帝行了禮,又拜見了魯芝,兩人官職雖然相同,但是畢竟對方年長。曹髦這才讓他坐在了一旁,“裴君忽然前來,是出了什么大事啊?”裴秀說道:“太學的事情,已經商談出了結果,從今年起,太學生在參與考核之前,定要先前往地方擔任治學吏,為期一年,觀察其表現,完成才能之后參與考核。”“而為了獎勵這樣的行為,若是在任期時表現優異者,可以直接授予縣內官職”當今太學生面對其余人已經失去了優勢,在曹丕時期,只有太學生才能參與五經考核成為官員,而如今大家都可以參加,若是不進行補貼,只怕是沒有人再愿意前往太學,因此尚書臺也是在考慮之后對這種行為給與了一定的獎勵。其實在文皇帝時期,也有過類似的激勵,那些沒有資格參與考核的庶民子弟是必須要擔任治學吏的,而他們的表現若是不錯,是可以得到一次提拔的機會。曹髦當然是早就知道這件事了。他知道裴秀去找了王昶,王昶召集群臣,迅速商談出了這個結果來。裴秀這廝將自己分給他的差事平攤到了整個尚書臺,由尚書臺所得出的結論,便是太學的那些博士什么的,也不敢反對了。曹髦也不知道該怎么說這廝才好。不過,他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吩咐。“好啊,裴尚書,既然有了定論,那接下來的事情,也得繼續勞煩裴尚書了,也不必太著急,像這樣的事情,往往是要超出十年才能看到成效,關鍵是不要出現太大的問題,朕相信裴尚書是能做到這些的!”裴秀趕忙稱是。從漢武帝開始,廟堂就非常的重視地方的教學問題了,漢武帝在地方上設立了很多的學校,鼓勵啟蒙教育,這也是西漢人才輩出的原因,西漢從未出現過人才斷檔的情況。而到了東漢,廟堂的主攻方向逐步從地方往太學靠攏,再也沒有擬定過什么像樣的政策,地方教學還是延續前漢的老路,不曾得到過改變。到曹丕時期,曹丕強行指定了參與考核的門檻,達不到門檻的都統統丟出去在地方上搞教育。他這個行為算是有利有弊,門檻一旦設立,當官的都成了門閥大族子弟,但是對地方教育上卻是起到了不錯的推進作用。地方教學發展到明清的時候,甚至都開始出現鄉學,某些特定時期力廟堂主導的地方教育系統達到了鄉一級。當然,如今的人力物力生產力肯定是沒辦法跟那個時候去比的,兩者相差太大了。在如今,曹髦的要求只是能超過曹丕時期,達到縣有縣學的地步就可以了。另外,如今的廟堂所設立的學校,并非是后世的那種學校,如今的學校都是教經典的,所招收的也不是孩童,是那些地方上有心求學之士,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年齡。像經典這樣的東西,若是沒有老師來講解,光有書籍是完全沒辦法去學的,除非是天縱奇才。而想要拜在名士門下的代價又太大,并非是所有有心求學的人都能做到。這個時候就可以去廟堂的學府里學習。廟堂地方學府里的基本都是出身很低的學子們,出身高的是不屑于在地方學校里去學什么經典的,他們連太學都不是很看得上,不是家學就是去拜大家為師。而想要當官,經學又是必修課,因此,地方學校的意義十分重大。從他們這里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