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回來了?”
“揚名揚過頭了,”朱銘把事情簡單說了一遍,“我沒想到宋徽宗居然下旨征辟,也低估了古代人對皇權的崇拜。現在洋州人都喊我征君,天天都有人來宴請。李家的老太公死了,居然花重金請我寫墓志銘,這事兒讓我打定主意暫避風頭?!?
朱國祥說:“李家勢大,正好可以結交,怎么不幫忙寫墓志銘?”
“李家的名聲也臭,”朱銘說,“開金鋪的,到處放高利貸,你應該明白啥意思?!?
朱國祥點頭道:“回來也好,名聲這東西,有時候過猶不及。”
朱銘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是這個道理?,F在咱們無錢無勢,自身實力還太薄弱,名氣大了也是無根之萍。如果只是求財求官,這當然無所謂,但咱們想的是要造反。我繼續留在洋州,無非多結交點社會名流、地方豪強。但他們看重的是我嗎?不是,他們看重的是皇權,征君能給他們長面子?!?
朱國祥欣慰道:“難得,伱還有自知之明?!?
“大明村才是咱們的根基所在,這里必須盡快發展起來,”朱銘繼續說道,“現在接受豪強的太多恩惠,跟那些人攪得太深,今后只能讓咱們束手束腳。我打算在村里,一直住到秋天考試,順便提升自己的真實水平。至少得熟悉《韻書》,得把經義文寫好,否則被人一戳就破。對了,茶葉研究得怎么樣?”
朱國祥道:“我知道怎么做紅茶了,不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古法發酵就那么幾種方法,稍微嘗試就能研究出來。另外,我還發現了一個重要情況?!?
“什么情況?”朱銘驚訝道。
朱國祥說:“我跟茶工聊天時,他們說秋天也能采茶。春茶是最好的,可以做團茶。秋茶也能賣,但只能做成散茶。我們炒茶就無所謂,雖然秋天的茶葉質量沒那么好,但拿來炒制完全沒問題?!?
唐代和明代,都有很多秋茶的記錄。
唯獨宋代,秋茶很少,其原因是宋茶的喝法,對茶芽品質要求過高。就連茶馬司,都懶得對秋茶征稅,任由茶園主秋天制散茶自售。
朱國祥興奮道:“把秋茶利用起來,我們這三百多畝茶山,年利潤估計能破千貫!”
老白員外那邊也有幾百畝茶山,靠著偷稅漏稅賣私茶,再加上少量的極品團茶,一年純利潤撐死了兩百貫左右。
千貫的年利潤,能把老白員外看得眼睛發紅,多半要派人過來打聽炒茶技術。
朱國祥說:“洋州城外的窮人也多,等鄭家派船來收茶,可以托他們幫忙招人。新來的村民,在下游的廢茶山居住,今年必須把廢茶山清理出來!茶葉賣出去就有錢了,玉米紅薯收獲就有糧了,今年再招三百人都沒問題?!?
朱銘笑道:“再招三百人,人口就接近1400,這是全縣第一大勢力了。未來可期!”
(友情推薦一本重生文《重啟創業時代》,重生回2002年的互聯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