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0472又換宰相唄
“陛下,請罷宰相耿南仲、白時中!”
一群大臣跟著發難,跪在趙桓面前不肯起來。
耿南仲很想死死握住權力,但真正做宰相之后,才發現自己控制不了局面。
眼見輿論洶洶,強行留下難以善終,耿南仲決定以退為進:“陛下,恕臣資質淺薄,難堪軍國大任,請辭去太宰之職以終老。”
趙桓對耿南仲已失望透頂,問道:“有誰可為太宰?”
如今,最有資格做太宰的,無非何粟和吳敏兩人而已。
但他們兩個互相忌憚,而且時局太過糟糕,暫時都不想接這燙手山芋。
吳敏舉薦道:“觀文殿大學士徐處仁,文韜武略,德才兼備,可為太宰!”
何粟也對這個人選很滿意:“徐處仁資歷深厚,老成持重,實為太宰之不二人選。”
徐處仁確實極為厲害,石元公帶徐州冶鐵匠遷徙金州,那些做過盜賊的冶鐵匠,到現在還念著徐處仁的恩德。
而且,徐處仁的資歷也足夠,因為他是觀文殿大學士。
大觀文雖為榮譽職務,但非宰相而不授,徐處仁是宋代第一個以知府身份獲授大觀文的官員。
徐處仁本來罷官在家,趙桓登基之后,下令征辟天下賢才。離京太遠的賢才,當然是來不了,徐處仁在商丘卻很方便。前陣子,他已經升為副宰相,如今提拔為太宰順理成章。
“徐愛卿,且上前說話。”趙桓連忙道。
徐處仁捧著笏板出列,一臉憂容,看不出絲毫喜色。
趙桓問道:“徐愛卿若為太宰,可有什么挽救時局的法子?”
徐處仁實話實說:“并無。”
趙桓本來滿懷期待,聞言頓時失望,但還是不甘心:“徐愛卿為何如此說?”
徐處仁解釋道:“滄海橫流,須得同舟共濟。如今的六部長貳官員,論資歷才干皆可做執政,然部中事務他們不愿處理,一切都稟奏朝廷處置。六部官員連尋常小事都不能處理,豈能輔助太宰治理國家?讓臣做太宰可以,但六部尚書、侍郎遇事不得推諉,有條例按條例決斷,無條例則酌情裁決。不能裁決者,方可申報尚書省。”
“該當如此。”趙桓覺得此言有理,對徐處仁愈發重視。
因為前面幾位宰相,都不說六部有問題,只有徐處仁愿意提出來。
六部尚書、侍郎不敢做事,這是宋徽宗留下的歷史問題。
各路權相寵臣輪番上位,六部官員必須聽話,稍微跟權臣意見相左,就會被懷疑勾結政敵。長久下來,尚書、侍郎就成了應聲蟲,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打報告。
最離譜的便是蔡條,他代蔡京執政的時候,身后總跟著幾十個屬吏,專門用來聽取報告并作出決策。
而六部尚書們,連給下屬發放節日慰問品,都必須事先請示蔡條一番。
不僅六部如此,更高層的三省亦如此!
所以蔡攸掌權之后,才請求歸還三省大權,很多事情不用再請示皇帝和宰相。但三省勉強能做事了,六部卻一直沒有改觀。
趙桓說道:“擬詔,讓六部長貳官,不得事事請奏!”
于是乎宰相又換人了。
耿南仲、白時中被降職,全都去做副宰相。
徐處仁升任太宰,吳敏升任少宰,二人做左右相共同輔政。
徐處仁掌握大權之后,躊躇滿志打算一展抱負,但很快就氣得想要辭職。
六部尚書和侍郎,雖然不向太宰請示,卻事事都要通知耿南仲,獲得耿南仲許可才敢做。也有一些人,事事通知吳敏、白時中,一切順著吳敏和白時中的意思。
徐處仁的出發點是一心為公,增強六部官員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六部官員的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