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0500要職任免
翟汝文是趙桓提拔的翰林學士,聽說“一閣三院六部”里沒有翰林院,忍不住問道:“敢問大元帥,翰林院會取消嗎?”
“不會,”朱銘說道,“但權責有些變化。”
翰林院這玩意兒,在唐代中前期,連正經官署也不算。里面個個都是人才,專門陪皇帝休閑娛樂,說白了就是天子養起來的幫閑。
安史之亂以后,皇帝誰都信不過,開始重用身邊這群人,兼職擔任顧問,并且參與起草內制。
宋代元豐改制,翰林學士成了正三品。帶“承旨”字樣的,乃皇帝顧問兼起草內制;帶“知制誥”字樣的,只能起草內制且不能兼任其他職務。
內制即皇帝親發的特殊詔書,冊封皇后太子,提拔宰相尚書,又或者大告天下百姓,這種圣旨都屬于內制范疇。必須由“翰林學士承旨”或“翰林學士知制誥”來寫,他們如果死活不愿動筆,那就只能擼掉了重新換人。
朱銘為了保證通政院不被內閣奪權,把翰林院的內制起草權,移交給了通政院那邊。再將外制(普通詔書)起草權,交給內閣下屬的制敕房。
父子倆搞出的內閣,權力接近景泰、弘治、正德時期,擁有巨大的權力卻又被制衡。
而通政院,則是弱化的司禮監外加強勢六科,又有朱元璋時期通政司的影子。
這么比喻吧,內閣是長老會,通政院是辦公廳,六部是各部委。
督察院則是大殺器,直屬于皇帝領導。只要是督察院的品官,級別再低也需要皇帝親自任命,內閣和吏部只有推薦權。新皇帝想要整頓朝堂,督察院便是一把利刃,輕輕松松就能割開口子。
見翟汝文還是有些不懂,朱銘詳細說道:“今后的一榜進士,必先入翰林院,借調去內閣或通政院觀政。再履任地方知縣,升為知州至少做滿三年。再酌情繼續主政地方,或轉六部職,或轉中書舍人,或為侍讀、侍講,若回朝堂還要兼任左右春坊職。”
“臣明白了!”翟汝文不再言語。
翰林院就是個儲才部門,多半會出很多宰相。
但跟明代的翰林院相比,朱銘又進行了改動,那就是必須做地方官。
翰林官的升遷途經都定好了——
先做翰林院初級官員,借調去內閣或通政院實習,熟悉國家的整體運轉情況。
再去做知縣、知州。
根據具體情況,可繼續升為知府,也可調回中央。回到中央之后,或在六部做司級官員,或去內閣做高級秘書,或在皇帝身邊做低級顧問。同時,兼任春坊職務,也就是東宮屬官,跟太子建立關系。
當然,也有留在翰林院編書的。
可以選擇一直搞學術,這種只能去禮部升任特殊職務。如果想要更大的發展,必須做地方官進行歷練。
朱國祥宣布到京之后第一個任命:“舊宋翰林學士翟汝文,可為閣臣,宰輔政事。”
“臣,謝恩!”
翟汝文欣喜若狂,他居然做了副宰相。
舊宋官員羨慕不已,可又能夠理解,誰讓翟汝文是朱元帥的座師呢?
秦檜也是大喜,翟汝文不僅是朱銘的座師,還是他秦檜的座師啊。
甚至他們關系更密切,秦檜在密州當校長時,翟汝文也被貶為密州知州。秦檜當初能夠考取茂科,在官場打個翻身仗,還是翟汝文推薦應試的!
胡安國能在南宋成為秦黨黨魁,也跟翟汝文有關。
翟汝文介紹游酢(程頤的學生)跟秦檜認識,游酢又跟胡安國是好友。游酢對秦檜推崇備至,胡安國跟秦檜神交十多年,見面之后立即盡心幫忙。
秦檜沒做奸相的時候,所有人都對他評價極高。
第一個評價是“善于鄙事”,既秦檜擅長處理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