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本沒有路,皆是人走出來的,道路斷了,就再走出一條來,山體垮了,就尋一個新的方向。
游人一多,山下漁民村民、旁邊長生縣石足縣的小販都嗅到了商機,來此租賃紙裘布衾,沿途販賣烤燕薯煮燕米等水食。
而今來此尋仙問道的人再也無需體驗當年的困苦磨難,只需身體健康,毅力普通,不嬌氣的人,帶上銀錢,往山上走,就能登上山,以至于許多以前就來過云頂山的人都忍不住感慨:如此還能尋到仙、得神仙眷顧嗎?
直到今日——
云霧薄淡之時,人們隱隱看見,遠方那座山上的神仙終于動了。
似是站了起來。
人們自然歡呼雀躍。
幾月以來,山上神仙枯坐,一動不動,一坐就是一秋一冬,若非鐵索有神異,人們再也過不去,儼然神仙手筆,人們甚至要懷疑那是哪個成功通過鐵索的人擺的愚弄世人的雕塑了。
如今神仙一動,隔著懸崖鐵索,風雅之人朝他行禮,虔誠之人跪地膜拜,都想引來神仙注意,祈求神仙眷顧。
最好帶上自己一同登天而去,從此逍遙自在,享受天人極樂。
云霧縹緲不定,仙蹤時隱時現。
沒過多久,人們卻見一只堪比一間宮殿樓閣大小的仙鶴不知從何處飛來,載上那位神仙,云霧氤氳,縹緲難尋,仙鶴輕輕一踏云頂山巔,悠然振翅卻扇起云霧洶涌,輕飄飄的飛離了云頂山巔。
去往了遠方白云深處。
懸崖間的云霧也降下去了,不再遮掩對岸山頭,鐵索雖然仍舊被霧朦朧,卻也依稀能夠看得清對岸了。
……
鹿鳴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平州與堯州的交界,幽靜之下,有些偏遠。
當年宋游行走平州,因為鹿鳴山的位置過于偏僻,像是豐州業山一樣,幾乎“孤懸在外”,要想去鹿鳴山,沿途沒有名勝,沒有美景,也與宋游走的那條路方向相悖,加上云頂山悟道,一夜一年,耽擱了許多時間,當時長京還有一個故人之約等著道人,因此沒有前去拜訪。
倒也不算遺憾。
與鹿鳴山齊名的真山,道人也是路過第二次才去看了看。
天地無窮,人生有窮,理應有所取舍。
只是當年走過平州之時,還不知道國師出自鹿鳴山,也不知道未來會與國師有所牽扯,甚至還有一個叫穆壽的見過一次面的邪道,不說與他們算不算得上有交情,算不算是故人,有了些牽扯,便更想來看看。
比真山更想。
何況道人即將對登天路與天宮無德之神動手,此乃堂堂正正之事,不可偷摸鬼祟為之,自然要知會天宮眾神。
既要知會有德之神,告知他們,伏龍觀這一代的傳人打算做這件事,講清緣由,說明后果。也要知會無德之神,伏龍觀要對你們下手了,若有相斗之心請先做好準備,若無相斗之心,自認是遭殃的那個,也請認命。
大道之事,向來光明正大。
鹿鳴山乃道教名山,山中正統道觀大大小小上百間,供奉著整個道教體系最全的神靈。
幾個月來,燕子沒有閑著,除了被三花娘娘強行拉著講話,打坐修行與練習法術,也常常像是三花娘娘外出捕獵玩耍一樣,遨游天地,將云頂山四面八方的路線大致看了個遍。
這其實是他細心的體現——
當道人要去鹿鳴山時,三花娘娘便再也無需時時停下問路,只需燕子飛在前面,白鶴跟在后頭,便能一路直去鹿鳴山。
早上辭別云頂山。
下午便到奉天觀。
道人自然沒有駕鶴直達,那樣既太招搖,也不禮貌,而是如同尋常三花娘娘問路一般,在鹿鳴山背后的深山中停下來,然后再步行前去。
鹿鳴山是大山,既有前山后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