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算賬
戶部衙門。
姜星火正在與夏原吉對坐喝茶,熱氣在兩人中間裊裊升起。
“還差多少錢?”
夏原吉沒撥算盤,也沒翻賬本,吹了吹茶水上的浮沫后,提筆在紙上寫了一串數字。
“175萬兩。”
目前約定的是一年時間內,大明的商稅增長到210萬兩,而正常情況下,一年商稅約35萬兩,也就是有著175萬兩的差額需要姜星火憑空給變出來。
現在沒法去日本挖銀礦,國內的銀礦產量也可以忽略不計更不可能增產,所以只能是姜星火自己想辦法。
正常來講,商稅想要得到大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其實只有一個辦法,也就是通過朝廷給政策,調整和減免相關的過路費、過卡費,減少商卡,同時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多派兵丁維護交通。
如此一來,商人們才有大規模進行商品地域流動的積極性。
否則的話,按照大明現在的商業稅收政策,每過一處就要被卡一次油水,即便兩地之間同一商品差價再高,也沒有商人會選擇去遠途販賣,因為掙的錢都不夠交稅的。
“松江棉按50萬兩算,那就還剩68萬兩的缺口。”
夏原吉的神情也有些嚴肅,他的雙手交錯著,隨后食指松開,互相碰了碰,還是沒想出什么好辦法。
“還是得從鹽法開刀。”
是的,不給政策,還要搞錢。
夏原吉一怔,隨后眉眼略微舒展。
嗯,按照度量衡來換算的話,齊國的一升約等于200毫升,齊國的食鹽標準也就是男人6克、女人4克、小孩不到3克,現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飲食健康標準也是每人每天6克。
夏原吉拿出整理好的數據結論,挨個解釋給姜星火看。
如果按2.47億斤來算,肯定是不夠北宋1億人口消耗的,這點鹽連維持身體基本所需都不夠,而北宋的人口數字是沒問題的,賣出去的鹽也是有數的。
所以只要打通到天竺的商路,天竺與阿拉伯的貿易是一體化的,也就能夠間接賣到阿拉伯了,即便不跟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比,就比對一百多年后的大明,現在手工工場通過水力大紡車形成的產能和對外銷路,是基本一致的吧?
因此,一年外銷1000萬匹棉紡織品,每匹利潤0.05兩銀子,總利潤50萬兩白銀,這個估計是極為保守且可靠的。
夏原吉算了筆賬:“別的地方都不用管,只要把產量最高的兩淮鹽場的鹽稅整頓清楚,把這朝廷發鹽引該拿的稅錢拿回來,最起碼7080萬兩白銀的鹽稅,是能追出來的,作為額外收入,補充到約定的210萬兩里面。”
而每人每年7斤鹽,是按10克每天的標準來計算的,北宋時期能不能有這個標準尚且存疑,所以只能按最多每人每年7斤來計算。
開中法嗎?
不,不完全是。
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北宋歲入1億緡錢是怎么來的了。
夏原吉點點頭,然后繼續說道:“接著說鹽稅,北宋官鹽的鹽稅收入是1200萬貫,假設銅錢價值不變,按現在的銀價(1兩銀子1200文銅錢)折算,基本相當于現在的1000萬兩白銀。”
明初不是明末,沒有動不動幾百萬、幾千萬兩白銀,全國上下白銀都有限的緊,按照明初白銀的價格堅挺程度,其實短短幾個月內,靠著專營商品能賺出來32萬兩,已經非常非常了不起了,是一筆很大的財富,足夠大明下餃子式地造一年的艦船,或者支付修《永樂大典》兩到三年的費用。
而鹽稅收入,則高達1000萬兩,這還是官鹽只占市場流通四成的情況。
夏原吉提筆記了下來,一邊記一邊說道:“143萬兩,保守點,關稅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