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革新
永樂二年顯然從一開年,就沒有絲毫要消停的意思。
武臣那邊,京營三大營的軍改搞的上下雞飛狗跳,文臣忐忑了沒幾天,懸在脖子上的那把利刃也掉了下來。
吏部接連過堂,結(jié)果出來的時候,整個南京的文官似是給挨個斬去了三魂七魄一般,還是一刀一刀慢慢磔著肉的那種。
原因無他,今年京察的標準太嚴格了,嚴格到幾乎有些不近人情。
前后歷時六天,中低級官員被噼里啪啦地責罰了一片,到了高級官員這里稍微好點,但也好的有限,稍有不慎,就要被重罰。
而這種遠超洪武建文時期的京察標準,自然是姜星火所要求的,因此,他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朝野非議,對此大為不滿者不在少數(shù)。
但姜星火并不在乎,變法已經(jīng)到了現(xiàn)在這個程度,想要不得罪人,想要你好我好大家好,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現(xiàn)在姜星火就要趁著自己主導著朝政的這三個月,大刀闊斧地完成他想要做到的變法。
這是京察的最后一天了。
“趙羾。”
姜星火與吏部尚書蹇義一起坐在吏部大堂上,看著眼前這位四十歲的“年輕人”。
趙羾,字云翰,河南人,洪武朝的時候通過鄉(xiāng)舉進入了國子監(jiān),后來在兵部職方司任主事,老朱覺得這人有才,升了員外郎,建文朝的時候任浙江參政(從三品),獻捕倭寇計策有功,永樂朝繼續(xù)任浙江參政,治水的時候跟姜星火打過交道,長于海事,現(xiàn)在是回京述職但還沒有任命,姜星火打算讓他在總裁變法事務(wù)衙門提舉市舶司諸事。
趙羾坦蕩地與姜星火對視了剎那,旋即低下頭去。
“開始自敘吧。”
“.”
在眾人的過堂自敘和評審中,不知不覺,一上午就過去一半了。
“還有幾個?”
“最后兩個了。”
巧的是,最后這倆人,姜星火還真都認識。
倒數(shù)第二個人便是前幾天去五軍都督府時,兵部尚書茹瑺后邊跟著的小跟班,一直沒說話,但姜星火認得他的臉。
隨后,聽著這人的自敘,姜星火翻了翻他的資料。
方賓,杭州府錢塘縣人,同樣是洪武朝末期從國子監(jiān)提拔出來的那批人.朝廷上的中生代都是這批人,因為當時朝堂都快被老朱給殺光了,很多都是直接從國子監(jiān)出來就做京官了。
不過方賓的比較高,一開始就在兵部和刑部打轉(zhuǎn),然后還擔任了應(yīng)天府知府,惹了勛貴被貶到廣東,建文朝的時候經(jīng)過茹瑺的推薦,復召兵部武選司郎中,這可是兵部一等一的肥缺,看起來是茹瑺的心腹無疑了。
官面文章上做的漂亮,有政績,官聲也不錯.這種人精,即便想卡他也抓不到把柄,蹇義和姜星火沒為難他,直接過了。
最后一個人稍微特殊點。
人還沒進來,聲音就傳來了。
“蹇公、國師!”
來人名為吳中,身長七尺有余,聲若洪鐘,面上坦蕩磊落,卻是個能算計、有主見的,背景不簡單。
洪武三十一年的時候,同樣是國子監(jiān)出身,在大寧都司擔任經(jīng)歷,朱棣千里奔襲大寧,吳中率眾文官迎降,朱棣見他長相豐偉,應(yīng)答明暢,非常賞識,在朱高熾麾下先后負責薊州、北平等地的守備和糧餉轉(zhuǎn)運工作,如今官至大理寺丞,頂頭上司是口蜜腹劍的大理寺少卿呂震,聽說跟大理寺卿陳洽關(guān)系不太好,但吳中跟大寧系的幾位侯伯和朱高熾的關(guān)系都相當緊密若無意外的話,就該是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了。
姜星火看了看吳中的評價,大理寺少卿呂震和大理寺卿陳洽全給了差評。
待吳中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天以后,喜提了一個“不稱職”下堂,整個人臉都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