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辦法都沒有。
再加上后方的大明朝廷內部還黨爭不斷。
不管是東林黨或者是閹黨,他們之間的爭斗已經蔓延到了前線的戰場上了。
大明軍隊的領兵主將更換頻繁不,就連軍機命令有時候也是出爾反爾、含糊不清。
今天是這個戰略部署,到了過幾天可能就換了一個思路了。
朝廷對前線命令的不明確也導致了大明軍隊在和后金作戰時候的猶豫和拖沓。
甚至于朝堂之上兩黨之間的斗爭,都會影響到軍餉和糧草的供給。
大明朝廷混亂不堪的指揮,前線明軍沒有信心、沒有斗志。
再加上不能夠及時跟上的后勤補給。
這樣的大明軍隊對上幾近巔峰期的后金軍隊,完全都不夠,根本就不是對手。
大明軍隊在遼東地區對后金軍隊的戰事接連失利,不斷地往后收縮防線。
這樣的狀態一直維持到了天啟皇帝朱由校的駕崩,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即位。
朱由檢登上皇位之后,崛起的后金和西北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造反,就成為了大明王朝最棘手的兩件事情。
后金在外,對大明江山不斷覬覦。
而李自成和張獻忠在內,對大明王朝的統治不斷沖擊。
一個后金、一個西北起義的農民軍,已經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兩個心腹大患。
不過李自成和張獻忠始終都是內部的士情,而且還是一些沒有什么戰斗力的農民。
所以大明朝廷的重心始終是放在了遼東地區的,是放在了后金身上的。
大明朝廷一開始就沒有指望過能夠收復遼東地區,而是打算先穩住遼東地區的形勢。
在穩住了邊關的形勢,確保大明的江山不會被異族入侵之后再回過頭來處理西北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
其實大明朝廷的這個想法也沒錯。
畢竟西北的農民起義軍相比起后金的騎兵來,戰斗力上始終是差了不少。
后金的騎兵那可是專業的,而且一個個驍勇善戰,大明的正規軍對付起來都很吃力。
而西北的農民起義軍只不過是一些沒有飯吃的百姓們和流寇聚集在一起的烏合之眾。
雖然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這樣的幾股大一點的勢力,但是在大明朝廷來也不過就是幾個人多一點的土匪罷了。
等邊關的形勢穩定了之后,將邊關的大明正規軍調回來一些。
滅掉李自成和張獻忠這些烏合之眾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所以一開始,針對遼東地區的戰事,就是大明朝廷最優先要做的。
一開始的時候,大明朝廷認為是遼東的明軍主帥不行。
所以一開始就打算從人員上面進行更替和調整,希望通過更換領兵主將來改變遼東的局勢。
大明朝廷先后任命的幾位遼東主帥,都因為大明朝廷內部的傾軋黨爭,都沒能阻止后金對遼東地區的蠶食。
那個時候的大明朝廷可謂是一盤散沙。
閹黨和東林黨之間,幾乎是輪著番的派人前往遼東領兵。
因為他們都互相不慣對面,都不想邊關的軍權被對方的人給握住。
并且,如果真的能夠處理好遼東邊關的戰事,那是絕對的天大的功勞。
所以,不管是因為對這個兵權的把控,還是對于后續可能出現的軍功。
閹黨和東林黨都不愿意放手。
兩黨一爭,最難受的就莫過于邊關的明軍將士們了。
他們的領兵主將三天兩頭的換人,這個還沒認識了,另外一個就來了。
今天一個命令,明天一個命令。
邊關的明軍將士們都不知道要怎么執行下去了。
本來就已經有些低落的士氣,被大明朝廷這樣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