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在最不應該殺這兩個人的時候,殺了他們。
導致出現了最壞的結果。
原本可以有不好的結果出現,可朱由檢偏偏選擇了最壞的結果。
朝堂上東林黨一家獨大。
滿朝百官居然挑不出來一個能干實事的人,都是一群中飽私囊的偽君子。
除了在朝堂上打打嘴炮,坑坑自己人之外,沒有任何的本事。
而朱由檢偏偏就將能夠制衡東林黨的魏忠賢給殺掉了。
起來也是諷刺。
當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之后,與大明共存亡的反而是那些太監。
而大明朝廷的那些官員們早早就站在了城門口投降去了。
他們可沒有人與大明共存亡。
就連最后守衛皇宮的都是那些太監們自發的組織起來的。
而朱由檢沒山自縊的時候,唯一一個陪在他身邊的也是一個太監。
在魏忠賢這件事情上,朱由檢是真的犯了一個錯誤。
至少在東林黨被徹底打散之前,魏忠賢是不能殺的。
而在對外的遼東戰局上,偏偏在最關鍵的時候殺掉了袁崇煥。
還特么是凌遲的。
這是要殺給誰?殺給前線上的那些明軍將士們的?
袁崇煥不為了大明的遼東做出了多大的貢獻,至少他是出了力的。
可是袁崇煥的下場所有人也見到了,被凌遲。
那試問大明朝廷的那些鎮邊的士兵們怎么想,還能夠有斗志么?
還能夠為了大明朝廷賣命么?
還有人敢去坐鎮遼東么?
做出了政績,反而還被朱由檢給凌遲了。
本來完全可以以袁崇煥為榜樣,讓邊關的將士們好好學習。
而在朝中也可以宣傳一下,讓一些有志之士前往遼東幫助大明朝廷改變遼東的局勢。
但是朱由檢偏偏就不這樣做。
而是因為自己的疑心,就直接將袁崇煥給凌遲了。
這個舉動,毫無疑問的是傷了邊關將士們的心的,也打消了朝臣們對于遼東的積極性。
所以,在魏忠賢和袁崇煥兩個人身上,朱由檢就是兩個致命的錯誤。
如果不讓東林黨主政大明,那么大明朝廷也絕對不會腐爛的這么快。
如果袁崇煥不死,那么皇太極絕對不會打的進來,大明的邊關也不會失守的這么快,最后淪到兩線作戰,吃盡了苦頭。
另一邊的西北農民軍起義,那就更是朱由檢自己作妖了。
明明狠心一點,用雷霆手段將李自成和張獻忠扼殺,才是最好的事情。
硬是要給他們兩個機會,讓他們兩個逃出生天,最后反倒過來推翻了大明朝廷。
如果當時能夠雷霆出手,直接將李自成和張獻忠誅滅,那么遼東的局勢也會得到緩解。
因為內部的問題消除了,可以一致對外。
雖然大明朝末期確實是問題很多,而且是困難重重。
但是絕不是沒有機會了。
還是有不少能夠改變局面的機會的,但是都被朱由檢給放棄了。
朱由檢不但一而再再而三的錯過了最佳的時機,還在最壞的情況下做了不少最錯誤的決定。
由于朱由檢能力的不行,也變相的加快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如果朱由檢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毅力的皇帝,那么不大明王朝不滅,最少續命三十年不成問題。
而在這三十年里面,大明朝廷又能出現多少能夠改變局勢的人才就不準了。
白了,大明朝廷末期最缺的就是時間。
只要給大明朝廷一段時間,絕對會有人站出來改變大明王朝的頹勢。
可是朱由檢卻沒有爭取到時間。
本來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