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意大利上層的推動下,其國內的報紙電臺紛紛為其站臺,仿佛埃塞俄比亞對意大利東非領土虎視眈眈。這自然引得意大利民眾對其不滿,更是推動意大利王國加緊進行軍事準備。
不過意大利政府知道,想要拿下埃塞俄比亞要需要對英法外交公關,所以墨索里尼為此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該條約規定法國給予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的“行動自由”。
讓法國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法國想將意大利注意力放在非洲。在德國隨著希特勒上臺以及羅馬尼亞在巴爾干搞事,法國上下認為意大利也會心動,那么與其等意大利造成歐洲的不安寧,還不如將其精力發泄到東非這個山地國家。而且埃塞俄比亞國內都是崇山峻嶺,這有助于增加意大利消耗。
而意大利政府在得到法國的保證后欣喜若狂,認為這掃除了一大障礙。
不過英國因為擔心意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和蘇丹的統治,所以持反對態度。為此意大利政府繼續和其談判。
而隨后談判中,英國考慮到為此與意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而且還能將其拉攏過來,并認為犧牲埃塞俄比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意大利暗示,不會干預侵略行動。
在英法為其開了綠燈之后,意大利國內的反埃塞俄比亞的言論更是達到了高潮。為此才有了駐意大利大使發來的電報。
而對于意大利入侵埃塞爾比亞的決定,埃德爾也不能說不看好。不過歷史上意大利入侵可謂是相當失敗,30萬意大利現代化的軍隊,打埃塞爾比亞4550萬落后的部落軍隊,居然也需要傷亡慘重才能獲勝,也是讓人驚嘆。而且埃塞爾比亞軍隊戰法落后,只知道玩陣地戰拼消耗。
雖然不是前世網上那種拿標槍的部隊,但是連步槍都還有那種前裝槍存在的部隊。擁有飛機、坦克、毒氣等裝備的意大利軍隊,也是為此鬧了好一番笑料。
不過埃德爾不打算插手其中。一來意大利不會愿意看到別人插手,二來讓領袖看看其英勇作戰的意軍也好,免得領袖閣下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