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亞的談判也就陷入僵局。
但是去年開始,俄國對保加利亞的態度又變得熱情起來。努力推動塞爾維亞和他接近,并且強調只有在他們兩國結盟的條件下,俄國才可以考慮和保加利亞的結盟問題,從而對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的談判注入強心劑。
不僅如此,俄國駐塞爾維亞大使哈特維格和駐保加利亞大使聶留道夫還開始積極參與到雙方的外交談判里,為最刺手的馬里頓問題提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馬其頓北部東南角歸保加利亞,西北角歸塞爾維亞,兩者之間的一塊土地(包括斯科普里)的歸屬則將來由俄國沙皇去裁定,俄國駐保加利亞軍事武官羅曼諾夫斯基,還就此建議的許多細節進一步的加以闡明。(馬其頓南部留給希臘,因為需要希臘的海軍阻攔來自奧斯曼亞洲領土的軍隊增援,斷劫其最方面的海路運輸。)
馬其頓問題的解決為兩國結盟掃除了一個最大的障礙。
隨著進度的加快,終于兩國在1912年3月12日,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正式簽訂友好同盟條約,其內容除了兩國中的一國遭到攻擊應該互相承擔軍事義務以外。還規定應該結束奧斯曼土耳其在科索沃和馬其頓在兩地的統治,并就瓜分馬其頓達成秘密協議。
條約所附的軍事規定如下,一旦戰爭爆發,保加利亞應該20萬人的兵力,塞爾維亞則應該15萬人的兵力共同作戰,其中10萬應該派往馬其頓幫助保加利亞。對于這一條約俄國政府非常滿意,外交大臣薩松諾夫聞訊后喜不自禁的說到。“好!再好也沒有了!現在有50萬把刺刀來保衛巴爾干了——它將永遠堵塞德國滲透和奧匈入侵的道理!”
保加利亞除了積極謀求與塞爾維亞簽訂條約外,還力圖和希臘結盟。1910年,維尼齊羅斯就任希臘首相后,對保加利亞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城里了有10名著名政治家組成的委員會,專門負責研究如何改善兩國關系,并起初許多具體的方案。
1911年,保加利亞和希臘進行談判,觸及馬其頓問題,雖然沒能達成協議,但是卻增加了兩國彼此之間的了解。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條約簽訂后,以及意大利威脅要炮轟達達尼爾海峽促使了希臘采取更加積極地態度。
在1912年4月維尼齊羅斯提出希臘和保加利亞兩國結盟的方案,隨后又應保加利亞方面的要求,就馬其頓問題作出積極回應,由希臘首相維尼齊羅斯一手操辦,在希臘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保加利亞和希臘在絕密狀態下進行談判。
最終于1912年5月29日簽署了保希防御同盟條約,規定在和土耳其作戰時,保加利亞應30萬人的兵力,而希臘12萬人的兵力。
保加利亞在同塞爾維亞和希臘結盟后,終于將目光對準了自己身后的羅馬尼亞,而埃德爾早就等著他們上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