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爾在國奔波了大半個月后,回到了布加勒斯特。
在這個春天中,歐洲平息的戰火再度展開。在西線因為戰壕的原因,英法和德國軍隊都打不動了,于是雙方都將目光看往其地區。
在1915年初德軍率先在東線展開馬祖里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作為攻擊東普魯士的主力俄第十集團軍被重創,俄軍被迫部撤至涅曼河東岸固守,放棄了攻擊東普魯士的想法。
德軍統帥部將1915年的戰略計劃作了重大調整,決定在穩住西線的同時,將戰爭重心轉移到東線,首先摧毀俄軍,結束東線戰爭,再回過頭來集中兵力對付英法。1915年1月底,德奧戰局年度計劃獲得通過。德國的戰略計劃是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對俄軍發起進攻,北翼由德軍從東普魯士向布列斯特方向進攻,南翼由德奧聯軍向利沃夫方向進攻,最后兩面合圍,圍殲俄軍主力于“波蘭口袋”中。
英、法兩國為了增加軍事經濟潛力,也計劃1915年在西線實施戰略防御,只進行一些局部的進攻。因此,建議俄國在東線發動進攻,以牽制德軍使其無力在西線發動強大攻勢。俄國已做好了在東線發動大規模戰役的準備,便同意r英、法的建議,承擔起吸引德軍主力的任務。俄國的戰略計劃是在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實施進攻,西北方面軍從東普魯士進攻德國,西南方面軍從喀爾巴阡山進攻奧匈帝國。
在1915年1月~3月的交戰中,雙方互有勝負。1月,奧匈第3、4集團軍首先在南翼發起喀爾巴阡戰役。2月,北線的德第8、10集團軍也向俄軍發動強大攻勢。至1915年4月,北翼德軍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在格羅德諾一線受阻無法前進,未達成預定戰役目標;南翼奧匈軍隊則損失慘重,匈牙利平原受到俄軍的嚴重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德軍統帥部決定放棄兩翼進攻,將俄軍戰線的中央,即維斯瓦河和喀爾巴阡山之間的戈爾利采地區作為具有決定性的突擊方向,以圍殲俄第3集團軍,阻止俄軍向匈牙利進攻。
德軍為實現其戰略意圖,繼續在東線增兵。到4月末,德奧軍已在維斯瓦河上游和喀爾巴阡之間集中了雄厚的兵力,組成突擊兵團,包括10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數百門大炮,占據了很大優勢。而俄軍則缺乏必要的準備,西南方面軍戰線長達600公里,兵力分散,在德軍35公里寬的正面突破地段上,僅部署了5個步兵師共6萬兵力和100多門輕炮、4門重炮、100挺機槍。
5月1日,德奧軍開始了長時間的炮火準備。5月2日,以優勢兵力在戈爾利采鎮發起楔形攻擊。德第11集團軍的主力在左右兩翼的配合下,當日即突破俄第3集團軍正面防御。俄軍急忙調縱深機動部隊增援,但因零星投入戰斗,很快被德奧軍各個殲滅。
到5月4日,俄第3集團軍已幾乎軍覆沒,突破口被迅速擴大,俄軍被迫線潰退,于5月14日撤至桑河和德涅斯特河一線。德奧軍乘勢重兵追殲,同俄軍展開激戰。17目,德軍攻占雅羅斯瓦夫,大舉渡河東進。23日,意大利對奧匈宣戰,奧匈被迫分兵拒敵,德奧聯軍進攻勢頭頓時減弱。6月15日,德奧聯軍恢復進攻態勢,22日攻占利沃夫,持續52天的戈爾利采戰役以俄軍的失敗而結束。而這時俄國存儲的軍事物質已經所剩無幾,急需得到英法的補充。
而在德奧攻擊俄國的時候,英法兩國也沒有閑著。除了將意大利拉上自己戰車以外,將作戰物質送往俄國也成為他們的當務之急。于是為了打通俄國主要對外通道黑海海峽就成為首要目標。
其實在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就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把土耳其逐出戰爭。一方面又減輕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