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目前局勢的確不是一點點亂,而是相當亂,尤其是圣彼得堡,現在算的上是群魔亂舞。
克倫斯基目睹了俄國軍隊的失敗,也斷送了他和臨時政府在前線軍隊所剩余的威望。之前大肆清洗軍隊中不滿軍官的惡果出現了,士兵和軍隊對于臨時政府徹底絕望,開始自行尋找出路。其中不少人被布什爾維克黨拉攏過去,因為他們宣揚的停戰,讓大家都能夠回到家鄉對士兵們的吸引力非同凡響。
這時候,布什爾維克黨看到機會。在戰爭不利消息傳回圣彼得堡的第二天,他們就組織了三萬民眾的游行。在游行隊伍中布什爾維克黨帶頭高呼“要和平,要面包,不要戰爭”的口號。
為此俄國臨時政府害怕又是一個一月革命,迅速調集依然忠于政府的軍隊戒備,同時派人和布什爾維克黨談判。臨時政府給予內政部長,還有司法部長的職務。面對臨時政府開出的條件,在這次談判中大部分人高層都很滿意,因為他們都能看出這兩個職務對于布什爾維克黨的巨大作用。
但是作為領袖的列寧對此完不認同,因為不像其他高層只看到利益而忘卻了危險。加入臨時政府則意味著布什爾維克黨放棄了自己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在野政黨的身份。
作為革命領袖的列寧擁有卓越的眼光,他早就看出現在俄國混亂局勢和崩塌經濟,不是換個政黨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停止戰爭舔傷口才行。至于英法高額的貸款,現在他還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不過現在首先需要打消高層其他成員合作的想法。
現在臨時政府只是給兩個職務,不符合列寧的期望,在他看來現在臨時政府這種多黨派的政治結合體,不能適應現在俄國的局勢。布什爾維克黨完有能力自己開創俄國的新時代,這也是列寧的期望和看法。
為此列寧專門找過捷爾任斯基,這一位就是后世三大間諜機構之一——兇名赫赫的克格勃的創始人,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色恐怖大師捷爾任斯基。那個時候由他領導的這個有著劍與盾牌圖案的機構還叫做俄肅反委員會,簡稱契卡。
不過這些都是后來他給世人的形象,至于現在的捷爾任斯基,可是布什爾維克黨內最受歡迎的領導人。這從布爾什維克建黨選舉中央委員時,后來十月革命的實際領導者,紅軍的創建者托洛茨基得票第三,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列寧得票第二,而得票第一者,正是捷爾任斯基。
所以列寧知道只要得到捷爾任斯基的贊同,那么將會讓黨內其他人認同自己的想法。說來可憐,作為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列寧在黨內擁護程度不算高,這也和他長期不是被流放,就是被驅除有很大關系。君不見北洋的掌舵者袁某人,才離開三年就只能依靠威望等手段掌控北洋,而在他“生病”之前這是不可想象的。相比起來列寧還是算好的,當然這也和信仰有很大關系。
經過一晚上的交談,最終捷爾任斯基被列寧說服了。于是在第二天,捷爾任斯基憑借自己的威望說服其他人。“鋼鐵般的費利克斯”可不只是同志和戰友對其的稱呼,甚至敵視捷爾任斯基的人也是這樣稱呼他的。
于是在捷爾任斯基的幫助下,列寧在布什爾維克黨內關于是否談判的話語權大增。于是等待布什爾維克黨答復的臨時政府,得到一個拒絕停止示威游行的答復。
只是臨時政府除了和布什爾維克黨談判之外,已經將忠于自己的軍隊調到圣彼得堡。于是在布什爾維克拒絕后,臨時政府果斷鎮壓這次示威游行。面對副武裝士兵,民眾當然不是對手,造成400多人傷亡后,這次示威游行被鎮壓下去。
面對這次示威游行的推動者,布什爾維克黨內也有許多高層被抓。只是其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被抓到,其中列寧逃到了芬蘭(當時處于半獨立的處境),在此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