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什爾維克的八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后,當時的協約國集團對于新生的紅色政黨充滿了恐懼。
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專門對這場革命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報道中泰晤士報悲觀的說道,這次紅色政黨奪取俄國政權是對整個歐洲的國家的威脅,而且還呼吁各國需要警惕共產黨在各國中發展,以免陷入俄國的悲劇當中。
作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泰晤士報》一直標榜自己客觀的報道。但是這次布什爾維克領導的八月革命,其毫不顯露出其敵視紅色政權的態度。相比于作為有形象大報的操守,《泰晤士報》不能太過于顯露出自己的觀點,其他報紙就沒有這么含蓄。
當時有絕大部分報紙在報道布什爾維克的八月革命時,都在反復的說共產黨在圣彼得堡大肆的迫害俄國民眾。還有不少報紙翻出巴黎革命時的各種問題,自己大幅夸張后告訴讀者,甚至有報紙呼吁正在戰爭的兩大集團先停戰撲滅俄國紅色革命。這都是各國資產階層,對于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恐懼俄反應。
但是當時協約國政府卻并沒有對新成立的蘇俄政府采取敵視政策,因為他們還需要俄國拖住德奧的大量的軍隊。面對協約國伸出的善意,現在蘇俄政府完顧不上,因為他們正忙著處理國內糟糕的形勢。
目前圣彼得堡糟糕的食品供應成為新生蘇俄政府的頭等大事,畢竟這時候布什爾維克大部分軍事力量都在這里。而且這里也是俄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新生蘇俄的革命圣地,是布什爾維克所不能失去的地方。
而推翻臨時政府只留下蘇維埃政權的俄國新政府,現在蘇維埃政權內部依然有不少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孟什維克的成員。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布什爾維克領導的革命口號反對臨時政府,另一個方面也是布什爾維克不能太過于露骨的原因,那就是其他左翼政黨對于布什爾維克沒有在人數上有過多的劣勢。
這還是布什爾維克之前在俄國左翼政黨中,太過于激進有很大關系。之前在沙俄時期列寧領導的布什爾維克是其重點打擊的政治團體。因為布什爾維克在口號中就要推翻沙俄政府,所以長期領導人都在國外的布什爾維克,對于俄國進步青年的吸引力要差多了。哪怕是一月革命后,布什爾維克拼命發展擴大組織而其他左翼政黨出昏招,但是依然沒有讓其占據絕對的優勢。
除此之外新生蘇俄對于同盟國依然表現出戰斗下去的欲望,這只能說俄國人現在完被英法用經濟綁在協約國戰車上下不來,哪怕俄國為此已經崩盤也是一樣?,F在英法只要俄國愿意繼續戰斗下去,哪怕是布什爾維克也愿意繼續合作下去。
為此時任英國大使布里斯托還向蘇俄政府表達了,協約國對現在俄國事態的關心,不過主要還是蘇俄政府對于戰爭是否繼續下去態度。要知道布什爾維克在野的時候,可是將停戰口號喊得震天響。事實上在布什爾維克內部正在商議關于和德國人談判的事。
作為布什爾維克主要領導人們,可是清楚的記得自己依靠什么上臺。現在反戰最為厲害的可是帶槍的軍人團體,要是這些軍人不滿意那么換個政黨執政也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所以在初步緩解圣彼得堡物質供應的緊張關系后,布什爾維克就在商議關于和德國停戰的事宜。
所以當英法大使詢問蘇俄關于對同盟國戰爭一事的時候,就碰一鼻子灰。為此英法大使對國內發報,建議擴大對俄國其他政黨支持力度。
這也讓其他俄國政黨大松一口氣,在他們看來這是布什爾維克自尋死路,沒有英法的資金支持俄國光償還外債就可以讓財政崩潰。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當然不會好心的提醒列寧等人,打算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擊敗布什爾維克,重新奪取蘇維埃的權力。只是他們不知道布什爾維克可不是像他們一樣守著規矩,其中作為其領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