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吧,諸位。德國戰敗被削弱,奧匈被拆分,俄國也被紅色惡魔占據。法國將在戰爭結束后發現,自己有著從拿破侖以來最好的時代。”
諸位大臣聽著丘吉爾的慷慨陳詞,對于為什么沒有講到意大利,大家都沒有感到奇怪。意大利作為列強連非洲小國都能輸,簡直就是恥辱,本以為會知恥后勇,但是從其在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就能看出來。面對奧匈少量的地方部隊,意大利還能敗退,在這場戰爭也是沒誰了。
“但是我們為什么一定要選羅馬尼亞呢?”
看到一個內閣成員詢問其自己,丘吉爾很自然的說到。“這是我從位置,經濟政治等因素綜合考慮的。”
丘吉爾的話讓大家都看著他。看到諸位內閣成員有興趣,他決定解釋一下。
“地理位置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講了,政治軍事我給你們的文件已經有足夠的說明,。現在我說說自己最為看重的一點。”
丘吉爾說出自己最看重的一點。“那就是羅馬尼亞的國王,埃德爾一世。在這里我需要講到,這位年輕的國王在羅馬尼亞威望和權利非常高。”
“能有多高?”
一名對羅馬尼亞不太了解的內閣大臣詢問起來,在看他看來維多利亞女王的權利和威望就已經算很高了。對于大英帝國而言如日中天的維多利亞時期,是最為值得懷念的時代。大英帝國在這個時期,壓得各個列強服服帖帖。
正如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1865年的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場;秘魯送來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我們的棉花長期以來栽培在美國南部,現已擴展到地球每個溫暖地區。”
這可以想象到是何等的壯觀,世界都在為英國服務。不過可惜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之際,大英帝國讓兩個后發國家搶了先機,在經濟上美、德兩國已經超越了帝國。經濟基礎反映在軍事上,兩國對于大英帝國至關重要海權的偷窺,德皇的公海艦隊,美國也在不聲不響之際建造了大白艦隊。
而面對兩位后起之秀的舉動,大英帝國不動聲色的采用了高超的政治手腕,打壓一個拉攏一個。對于隔著大西洋的美國,帝國憑借讓出小部分利益將那些貪婪的華爾街資本家拉上了船,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極力鼓動美國加入了協約國。
而對于離自己近,位于中歐的德國當然就只能壓制。帝國拉攏兩個陸地強國,讓德國在海上只能保留部分精力。大英帝國得以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海軍中,以保證在海上對德國取的絕對的壓倒性力量,以保護其遍布球的殖民地。現在看來過程有點曲折,但是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發展軌道前行。
“根據我的調查和駐羅馬尼亞大使的匯報,羅馬尼亞君主埃德爾一世有點像東方君主。”
丘吉爾說完后不自覺的補了一句。“有點像是遠東君主的那種權力。”
面對丘吉爾的多補一句,在場的內閣大臣們都微笑起來,難得看到丘吉爾有這種神情,不過他們都知道其中原因。
丘吉爾年輕時曾瘋狂地迷戀教和東方文化,他的家人不得不寫信勸阻他不要成為。例如1907年,即將成為丘吉爾弟媳的格溫德琳·伯蒂在信中請求道。“請你不要皈依教。我注意到了你的東方化、帕夏式傾向。”如果當時丘吉爾信仰了教,那么他就沒有可能在政壇擔任高官。
“在歐洲還能有遠東那種落后的權力架構?”
一名明顯不太信的內閣大臣詢問起丘吉爾,在他看來像遠東那種君主獨大的權力架構,是落后的,墜落不思進取的。在文明的歐洲大陸,居然還有這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