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在加緊國內經濟建設的時候,波蘭對蘇俄的戰爭正式爆發了。
在白俄羅斯一線,波蘭軍隊于2月14日向別列津納河一線的蘇軍發起了進攻。12萬的波蘭軍隊在向擁有8萬蘇軍的西南方面軍發動了進攻。與此同時波蘭第三軍團,繞過羅馬尼亞占領的西烏克蘭地區,向基輔攻過去。畢蘇斯基的·兩海聯邦夢想依然沒有放棄,不過將羅馬尼亞占領的西烏克蘭地區排除在外而已。
波蘭軍隊前期進展順利,不僅攻克了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而且還占領了基輔。一時間波蘭實現波蘭最大版圖的戰爭意圖,眼看就要實現。
面對波蘭的進攻,蘇聯也是立刻調兵遣將。
此時紅軍已經擊敗了白軍,鄧尼金失敗了退到克里木半島茍延殘喘,羅馬尼亞為他創造的機會,完沒有把握住。而在高加索一線蘇聯也已經推進山區地帶。至于西伯利亞的高爾察克,已經完失敗,本人也被蘇軍抓住。
一時間能夠威脅到蘇俄政權的反對派,已經不復存在。同時蘇俄又與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簽訂和約,側翼的威脅也被解除。
所以面對波蘭的進攻,列寧等人派出了以圖哈切夫斯基為首經過內戰成長蘇俄將領。這位天才將領可以說此時非常年輕,189出生的他,哪怕現在也才27歲。
盡管年輕,不過他的戰場經歷可不少。他生于俄國斯摩棱斯克省多羅戈布縣的一個衰敗的貴族家庭,自幼勤奮好學,興趣廣泛,尤愛軍事。
1911年,進入莫斯科葉卡捷琳娜第一武備學校學習。次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選入亞歷山大軍事學院繼續深造,1914年畢業,到謝苗諾夫禁衛團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圖哈切夫斯基隨部隊開赴前線,1915年2月19日被德軍俘虜。1917年10月逃跑回國。在八月革命(原十月革命)爆發后,圖哈切夫斯基經人介紹加入蘇聯紅軍和,成為第一個加入的原沙俄軍官。
圖哈切夫斯基一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就被委以重任,他奉命去東部戰線負責整頓零散部隊,籌建紅軍第一集團軍。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并親率部隊多次戰勝白衛軍。
隨后他出現在內戰各個地區,不管是面對高爾察克、還是鄧尼金,其卓越的指揮才能都幫助他取的了勝利。而現在面對波蘭的進攻,列寧等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他。
所以在4月他被任命為總指揮之后,圖哈切夫斯基立刻調兵遣將。在隨后的一個月時間里蘇俄在波蘭一線集中70余萬人,而此時波蘭軍隊只有50萬人。在兵力對比上,蘇俄已經占據優勢。盡管波蘭還在征兵,不過這些兵力已經不可能現在出現在戰場上。
哪怕是如此,圖哈切夫斯基依然還在召集軍隊。為什么他會如此做呢?
原來波蘭開始了向蘇維埃俄國索要“被俄國占領的土地”的軍事行動。這大大觸犯了蘇維埃俄國的愛國主義,也同樣傷害了蘇維埃俄國幾乎所有領導人都懷有的“世界革命”的激情和向往。
一個被蘇維埃俄國領導人視為應是世界革命“紅色橋梁”的波蘭,怎么能成為反對蘇維埃俄國的“通途”呢?
于是,波蘭的愛國主義就與蘇維埃俄國的愛國主義相碰撞了。4月29日,俄共(布)中央發表文告,呼吁工人和農民、“尊敬的俄羅斯公民”起來保衛蘇維埃共和國。
被列寧批判過的俄國傳統的愛國主義和俄國這個概念第一次被蘇維埃政權看做是贏得對波戰爭的武器,而且在俄國愛國主義這面旗子下,所要達到的就不僅僅是對波戰爭的勝利了。
一個紅色的波蘭才符合蘇俄的利益,這也是圖哈切夫斯基依然嫌兵力不夠的原因。他要在波蘭建立蘇維埃政權,因為波蘭過去之后就是歐洲的十字路口德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