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轟”
輕便的火炮猛烈的向騎兵師陣地轟去,而陣地上的火炮也開啟了反擊。
兩方的火炮比起登布林——帕爾切夫一線來說要少了很多,不過殺傷力可以點也不小。這邊羅馬尼亞打掉了蘇俄一門火炮,引得四周士兵傷亡不小,那邊蘇俄炮兵就干掉了一門羅馬尼亞火炮,讓肆掠的爆炸聲在炮位上擴撒。
而在兩方火炮將目標對準對手的時候,下馬的蘇俄士兵拿著武器向陣地沖去。他們勢要奪取羅馬尼亞的陣地,為勝利打開通往大門的通道。
“機槍開火”
羅馬尼亞士兵這次沒有將蘇俄士兵放近了打,在還有五六百米的距離時,防守的機槍就朝這些士兵掃射而去。
而進攻的蘇俄士兵也不含糊,他們拿出自己的大車機槍向向陣地開火。這種將機槍架設在大車上的設置,本來是哥薩克所使用,為了方便跟隨騎兵機動。而蘇俄騎兵也學會了這一招,而且還開發出大車架著機槍掩護士兵進攻的戰術。
首先需要一輛堅固的大車,并且在上面設立鐵板做掩體。然后將機槍架設在上面,由人力或者蓄力推進上前,作為掩護火力。這種設計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用人抱著機槍跟隨進攻部隊,不僅需要重新架設還需要找掩體。這種大車機槍自帶掩體,而且這種掩體還是特意加固過。
不過也有缺點,那就是面積較大容易被對方火炮點名,而且不適用與地形復雜的戰斗。很明顯目前的戰斗,可以說地形非常適合這種大車機槍使用。
而這種大車機槍的出現裂口引來了部分羅馬尼亞炮擊,不少大車都被點名了。面對這種損失,布瓊尼不怒反喜。這說明羅馬尼亞陣地已經沒有多余的火炮了,那么這個時候還不加大兵力投入還在等什么。隨著他一道命令,又是兩團蘇俄士兵拿著武器向陣地攻了過去。
面對蘇俄的增兵,一線陣地立刻壓力大增。
而看著這一切的偉德斯齊中將也不增兵,他要讓蘇俄看到勝利的希望才能給接裝甲旅的到來獲得更大的勝利。
不過這就苦了一線陣地的羅馬尼亞士兵,他們頂著數倍的蘇俄士兵的進攻,在艱難的反擊著對手。
每一刻都有雙方的士兵倒下,而這就需要考驗一線士兵的時候了。
“你們幾個去左側一排支援?!?
一名羅馬尼亞軍官大聲的對幾名士兵下達著命令。
“我們這就去?!?
剛剛將子彈射向敵人的這幾名士兵,立刻拿著武器,貓著腰向左側趕去。
“一排長,我們來增援你們。”
趕到左翼陣地的士兵大聲對一名上士軍銜的士官說道。
正舉著槍向敵人射擊的一排長,頭兒不回的對他們吩咐到“你們各自找位置射擊。”
正說著,他身邊的一名士兵就捂著脖子倒在了陣地中。而一排長立刻俯下身看了過去,士兵完捂不住讓鮮血直冒。而一排長拿出紗布趕緊他讓壓住,隨后繼續用占滿戰友鮮血的雙手拿起武器朝攻過來的敵人射擊。
他知道這名士兵的名字,而且還知道他家有多少人。不過現在他只是一名受傷的士兵,能不能挺過來等到醫務兵的到來,只能憑他運氣。沒有哭天搶地也沒有悲痛表情和淚水,這就是戰爭,就是那么無情。
陣地上向這樣的場景隨時都在發生,每一個士兵不止在為國家戰斗,也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戰斗。而在埃德爾或者普烈山手中,他們就是報告上的數字之一,就像列寧等人看蘇俄傷亡報告一樣。
盡管陣地士兵在激烈的戰斗,不過蘇俄士兵還是憑借著人數和火力的優勢占據了上風。他們緩慢而又堅定的朝羅馬尼亞陣地攻去,等到差不多百米距離后,這些蘇俄士兵一躍而起,高喊著‘烏拉’的口號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