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條約簽署后,羅馬尼亞在默默的為自己海軍夢想而奮斗。
而在小亞細亞半島,同樣有一群人在為自己祖國而奮斗,那就是土耳其人。作為對奧斯曼帝國戰敗的懲罰,英法等國在色佛爾條約中給予了確認。
內容如下;恰塔爾加線以西割予希臘,另外綏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權暫歸土耳其,五年后(1925年)以公投決定是否并入希臘;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新成立的亞美尼亞。
作為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海峽地區將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羅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原屬奧斯曼的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馬爾丁以南歸敘利亞,摩蘇爾以南歸伊拉克。
奧斯曼必須廢除征兵制,國兵力不得超過45,000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軍、海軍,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
奧斯曼帝國所得的稅收,優先支付戰爭賠償及協約國占領軍隊費用。
恢復治外法權。即使將來有任何政權繼承奧斯曼帝國,治外法權仍然適用。土耳其人民入籍于任何一個協約國后,即受治外法權保障,毋需再向奧斯曼政府繳稅。
如條款的執行情況不合協約國之意,伊斯坦布爾將被占領。
這份條款可以說是將奧斯曼領土限制在了小亞細亞半島,并且其不再擁有黑海海峽的管理權。愛情海沿岸也被劃給了希臘,并且將在其東部誕生一個新國家(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包括里澤、埃爾祖魯姆、穆什、瓦城等今土耳其多個省份,領土在十一萬平方公里左右)。
其領土也從直接減少到54萬平方公里,要知道一戰前奧斯曼帝國領土在21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是被活生生的分了個干凈。
不過面對協約國的逼壓,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隨即召開內閣會議,這份協議被通過了。面對如此苛刻的條款,引起了民族主義者和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他們在安卡拉成立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以凱末爾作為其領導人。
面對土耳其爆發的劇烈反抗,英法等國唆使希臘對其發動了戰爭。而作為其國王的康斯坦丁,原本因為反對希臘加入協約國被流放,不過在兒子亞歷山大一世過世后拿回了王位(被猴子咬傷引發感染三天后過世),在得到支持的英法支持后立刻調集軍隊向安卡拉發向發動攻勢。
希臘軍隊一度將戰線推進到薩卡里亞河一線,距離安卡拉不到30公里。不過作為其領導人的凱末爾在危急時刻,親自上前線指揮(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也上前線當總指揮)。
在土耳其軍隊的反擊中,希臘軍隊敗了。25萬人在這場戰爭中遭遇到傷亡,這對于希臘來說這可謂是一場刻骨銘心的慘敗。
同時這場戰敗也讓康斯坦丁丟掉了王位,而前首相古納里斯等6人被判處死刑。
在希臘戰敗后,英法等國眼見不能武力逼迫土耳其人接受色佛爾條約,只能進行重新談判。
在瑞士洛桑,兩方進行了重新談判。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的商談之后,談判的成果最終得到各國的認同(主要是土耳其)。
條約共143條,主要內容有
1宣布協約國與土耳其之間自條約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復和平。
2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范圍內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確認土耳其從黑海到愛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間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石油產地摩蘇爾的歸屬問題留待以后解決(1926年《英土協定》將摩蘇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