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華沙城外的托利弗軍營,一場事關羅波兩國的軍事會談正準備展開。
“敬禮。”
一聲口號令下,站得筆直的波蘭軍人立刻整齊劃一的敬著軍禮。伴隨著軍禮的是畢蘇斯基和費列伊特兩位大佬,他們緩步從這些軍人面前走過。
“波蘭軍人的英姿不錯,我從中看到紀律嚴明,驍勇善戰。”
走過的費列伊特上將開口稱贊著波蘭士兵。
“閣下過譽了。羅馬尼亞軍隊的能力,在之前的戰爭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和你們比還是有差距的。”
面對費列伊特上將的稱贊,畢蘇斯基并沒有多少得意的情緒。他可是親眼所見羅馬尼亞軍隊的實力,目前波蘭軍隊距離其還有不短的差距。而這次與羅馬尼亞總參謀長費列伊特上將的會面,也是為了增強波蘭軍隊的實力。
“哪里,波蘭軍隊在閣下的帶領下,超越我們也不是難事。”
兩人短暫交談促進著私人感情,而其他軍官則跟隨著來到一個寬敞的會議室。
“抱歉,目前我們的會談只能在這里進行。”
“沒關系,我們都是軍人,沒有那么多講究。”
從短短的一句話中,費列伊特上將就敏銳的發現波蘭軍隊和政府的微妙關系。不過想想也是關于軍事合作的會談,不選其他地方而選在這個軍營就能說明很多問題。這樣也好,排除了其軍方和政府做戲的可能。
不過想到目前波蘭政府和軍隊的微妙關系,費列伊特對于這位盟友就有些擔心。因為和德國一樣,波蘭軍隊在其國內有獨特的政治地位。而他們也沒有一個能整合兩方的強權人物(例如埃德爾),所以其內耗的可能在加大,直到分出一個勝負為止。
這不只是費列伊特上將的看法,也是目前代表團的普遍看法。不過這對羅馬尼亞影響不大,因為不管是誰占據優勢,他們都需要羅馬尼亞做盟友。
“上將閣下,這是我國打算與羅馬尼亞軍方合作的提議,請你們過目。”
主賓落座之后,畢蘇斯基從身邊軍官手中接過合作草案,遞給了費列伊特上將。隨后大量的合作草案被分發到羅馬尼亞一方的軍官手中。
接過合作草案的費列伊特上將沒有去看,因為手下的軍官們會做好這些事情,而他則與畢蘇斯基閑聊著。
其實關于這場軍事合作,波蘭方面準備的條款非常多,涉及到軍中方方面面多達467條,主要是在騎兵、坦克、飛機、炮兵等技術兵種上達成合作事宜。
其實畢蘇斯基對于那場戰爭中,羅馬尼亞騎兵混合裝甲部隊擊潰蘇俄騎兵第一集團軍的戰斗非常感興趣。不僅親自詢問過交戰的具體情況,更是前往實地考察過。因為波蘭地形就決定了其廣闊的平原地形無遮無擋,非常不利于防守。尤其是主要對手蘇聯擁有規模龐大的騎兵部隊,更是讓畢蘇斯基感到揪心。
與西歐大陸已經裁剪的七七八八不同,在廣闊而且道路設施不齊的東歐平原,騎兵依然是極具威懾力的兵種。作為新生的東歐主要國家之一,波蘭也有著歐洲規模排名第二的騎兵部隊。盡管騎兵數量不少,但是蘇聯的騎兵規模過于龐大(幾乎能相當于其他歐洲國家騎兵之和),波蘭人壓力非常大。
而這時候,坦克這種有些克制騎兵新生事物就進入畢蘇斯基眼中。更重要的是,之前的戰斗中羅馬尼亞已經展現過使用坦克配合騎兵,打擊蘇聯龐大騎兵部隊的案列。波蘭人當然希望有學有樣,也建立起自己的裝甲騎兵部隊。
沒錯,波蘭人在那場戰斗中學到的就是裝甲騎兵。在波蘭軍官看來,將坦克和裝甲車與騎兵混編,既能解決騎兵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又能解決戰斗人員跟隨的問題,簡直就是兩齊美的方案。
至于羅馬尼亞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