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河谷的糾紛。因為該地區居住著近一半的塞爾維亞族,而卻因條約的關系被劃給了羅馬尼亞。
所以對于這個由法國牽頭的小協約國,羅馬尼亞國內不少人認為這種聯盟有可能被引導到針對羅馬尼亞。要知道才結束不久的慘烈一戰就是因為小國塞爾維亞引起了,要不是俄國在其背后撐腰,他們敢這樣硬頂奧匈么?
所以在被法國斷然拒絕羅馬尼亞的要求后,更是引得羅馬尼亞眾人們猜測其組織結盟的用心。實質上法國之前也有過將羅馬尼亞拉入這種聯盟的想法,不過在考慮到羅馬尼亞加入之后有可能爭奪其聯盟的主導權,這個想法就被束之高閣。
而在法國的受挫,讓埃德爾看到法國對于目前羅馬尼亞的復雜心態。既因為羅馬尼亞頂在蘇聯一線,希望其壯大到擋住紅色帝國的入侵,又怕羅馬尼亞過于強大與法國爭奪巴爾干與中歐的利益。這種患得患失的舉動,才造成埃德爾沒能在法國有談成多少成果。除了一個關于兩國共同應對紅色威脅的條約之外,其幾乎上是一無所獲。
至于對英國的訪問也是差不錯。
除了在禮儀上英國佬做主了功夫之外,對于羅馬尼亞關于造船、航空、發動機等諸多技術引進,也是困難重重。
而在埃德爾與斯坦利·鮑德溫首相會談中,這位溫和的保守黨領袖對于紅色帝國的警惕性就不如之前的幾位首相。這讓本打算以這方面入手的埃德爾感到這次訪問成果堪憂,而事實上的確如此。
盡管英國政府對于羅馬尼亞國王的到來,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喬治五世甚至邀請埃德爾夫婦入住白金漢宮。但是在會談上英國人對于羅馬尼亞就沒那么好客了,各種借口讓會談成果幾近于無。
這讓本打算在英國待半月以上埃德爾,才一個星期就乘坐圣路易斯號前往美國。
接下來希望在美國別像英法一樣就好,要知道埃德爾對于美國之行可是寄予了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