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同點主要是來自裝甲力量的增強,其中t中型坦克就是胡狼坦克的波蘭改進版。波蘭在改進了裝甲(正面裝甲從45毫米增加45毫米),改進了火炮之后(火炮口徑從37增加到47毫米。),優化了動力之后的國產版。
不過該坦克波蘭一共只生產了139輛,只配備了13個騎兵旅(有三個旅配備要多一個連)。
而作為應對羅馬尼亞的外喀爾巴仟集團軍,捷爾斯夫科手上就捏著4個這樣精銳的騎兵旅,而一次性就使用兩個騎兵旅,不可謂不算大手筆。
對于捷爾斯夫科的決定,參謀長馬丁科斯一點反對的意見都沒有。對于左翼可能遭遇的險情,派出兩個騎兵旅增援也是應有之意。對于羅馬尼亞的裝甲部隊,他們可是依然記得,在蘇波戰爭中就展現過英姿,而且羅蘇局部戰爭,同樣顯示過威力。
隨著捷爾斯夫科的命令,第3、第7騎兵旅開始向扎莫希奇開進。
波蘭做出了應對,那么在羅馬尼亞這邊呢?
在扎莫希奇城外的第三裝甲師指揮部內,正在發生著一場爭吵。
“什么,讓我們繼續向盧布林突擊前進?”
博爾達斯少將看著參謀長李賓科爾說出最新命令,忍不住大聲的說到。“我的參謀長,你有沒有向將軍匯報我們的情況。想要繼續向盧布林突擊前進,最多只能組織一個裝甲加強團的兵力。光是這點兵力,很有可能遭遇到敵人優勢兵力的圍攻。”
博爾達斯少將口中的將軍,只會是霍夫曼中將,這是出自原裝甲師將領的一貫稱呼。
至于他口中的困難,說的也是事實。雖然第三裝甲師后來采取繞行的防守據點的做法,但是長距離的突進,導致坦克及車輛的故障率急劇上升。一路上,第三裝甲師已經拋錨了51輛坦克,29輛裝甲車,至于其他車輛的拋錨更是達到上百輛。
這些裝備和兵力被稀稀拉拉扔在從邊境到扎莫希奇80公里的道路上,而這些裝備和兵力正在維修,或者等后方部隊跟進收容。
目前第三裝甲師已經由齊裝滿員的狀態,降低到損失近三層的地步。而遇到這項讓第三裝甲師繼續突進的命令后,博爾達斯才會辨爭一下。
而對于博爾達斯的話,李賓科爾哪里會不明白呢。只不過自己之前已經將第三師遭遇的損失已經發了過去,但是命令依然還是被發過來,那么上級就有自己的考慮。
只見他勸解到。“師長,上級對我們的情況心知肚明,依然下達這樣的命令,一定有自己的考慮,我們只有執行的份,沒有質疑的可能。”
李賓科爾的話中的道理,博爾達斯自己也是非常清楚,軍人哪里有質疑上級命令的權利,只不過是隨口發發牢騷而已。
而且上級也并不是不通情理,同時還提出將會組織一支混編航空大隊為其空中掩護。
所以他想了想后說道。“既然如此,那么這樣吧,將機械化步兵團的坦克補充給裝甲團,讓其恢復實力。然后我帶著裝甲團還有摩托化步兵團,再加上自行火炮和防空炮,組成一個裝甲戰斗群,向盧布林進發。而參謀長你組織剩余的部隊穩住防守,等到后續部隊抵達。”
面對這樣的分工,李賓科爾也沒有異議。他們完不怕守軍突然沖出來,對分兵后的第三師陣地發起攻擊。要知道剩下的部隊至少還有兩千多人,而且裝備齊。另外更主要的是他們身后的第87摩托化步兵師,距離他們只剩下不到30公里,隨時可以趕到。
而隨著第三裝甲師的分兵,博爾達斯帶著新組建的裝甲戰斗群,繞過扎莫希奇,向盧布林方向推進。
而他并不知道,第3騎兵旅也剛從克拉斯內(扎莫希奇與盧布林之間的一個要點城鎮)出發。現在兩支部隊,相互的朝對方趕到,更為重要的是,兩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