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宣戰在世界都是一件大事,各國都感到這場戰爭越來越有向二十年前發展的趨勢。中立各國都開始進行大規模武裝自己,不管是為了在這場戰爭中牟利、還是保障自己中立的地位,至少讓自己看起來不好惹,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與其他國家相比,最有直接關系的還是英法。對于意大利的宣戰,法國方面就對此有著很大意見,為此法國總理達拉弟給倫敦發的外交函上,就表達了對英國在地中海艦隊損失的不滿。
而法國總理這份電報,也成為壓垮張伯倫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都十分不滿的工黨,立刻在議會中要求首相辭職。
更讓形勢雪上加霜的是,在保守黨內,也有人對首相表達不滿。自從宣戰后,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英國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外交上都遭遇到重創。很明顯需要有人對此負責,沒有比占據首相位置張伯倫更加合適的人選。
不管是他執導的綏靖政策,還是后面的指望德羅與蘇聯發生沖突,都沒能成功。更別說在他領導下,大英帝國海軍在亞歷山大港遭遇到可恥的慘敗,這直接導致意大利的宣戰。這樣遭遇無數失敗的首相,不下臺留著干嘛。
雖然張伯倫為英國經濟的恢復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此前犯下錯誤,已經無法讓人覺得他能勝任首相這個職務了,至少他不能勝任戰爭時期的首相職務。
其實張伯倫在意大利宣戰后就知道自己首相時間時日無多,只不過為了后續的安排他還在暫時硬頂著,只不過他的做法更加招致批評。甚至有人將他稱為一個貪戀權位,遲遲不肯離去的奸詐人物。
而面對如此洶涌的反對浪潮,張伯倫自然無法忽視,現在他只要一去議會就得到成片的噓聲。
好在他布置的也差不多了,在意大利宣戰后的第三天,張伯倫就宣布了自己下臺的決定。
按理在張伯倫下臺后,該由反對派工黨組閣,但是很可惜保守黨依然占據議會的主導權。而在保守黨內,對于接任張伯倫留下首相職務,沒有多少人能有勇氣接任。因為張伯倫的手段他們都清楚,就連他都在這上面栽了一個大跟頭,其他人更沒有那個能力做好這份工作。
而這時候,張伯倫推薦丘吉爾作為黨內人選,擔任首相職務。
對于丘吉爾這個人,保守黨上下都認識他。只不過與能力無關,而是丘吉爾堪稱保守黨中的異類,太能折騰了。
自從1900年從政開始,丘吉爾就與保守黨顯得格格不入。入黨沒幾年,他自稱“獨立的保守黨人”,被保守黨除名。
后來他倒向自由黨,在自由黨上臺后,丘吉爾獲任命為殖民地事務部次官。后來丘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而后丘吉爾一直在各個大臣職務中打轉,算是混的風生水起。
一直等到一戰爆發,由他主導達達尼爾計劃失敗后,他才為此失勢,出任內閣中地位最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爾決定辭職,趕赴法國前線親自參加戰爭。
而后來丘吉爾沒當幾個月營長,就又被召回去任命為軍需大臣。(好吧,坦克就是丘吉爾推動發明的)
等到戰后,自由黨選舉接連失利,讓丘吉爾發現這條大船靠不住了,于是他逐漸疏遠自由黨,轉而向保守黨靠攏。
只不過這段時間是工黨勢力大漲的時間,保守黨與自由黨都不是工黨的對手。
而在一戰后,英國上下都認為將再也不會大戰的危險并主張裁軍,而丘吉爾就是議會中極少數反對裁軍的人之一。
而在英國內部丘吉爾也以強硬態度為人所知,所以丘吉爾也是保守黨內的少數派,而且他與自由黨的關系在黨內更加顯眼。
只不過面對張伯倫提出丘吉爾作為下任首相的人選,保守黨內部雖然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