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力夫將問題上交之后,一封回電從布加勒斯特發到了他的手中。看著電報上寥寥幾行字,他只能嘆息一聲。
關于游行的事也隨著時間的臨近越發的明確,各地的匈牙利人也紛紛在預定的時間啟程,貝凱什喬包已經是山雨欲來前的寧靜。
這次游行的組織者在貝凱什喬包的一間民房內,進行最后一次碰頭。
“各地的人都來了沒有。”
“都來了。阿拉德來了1900多人,奧拉迪亞來了1400多人,薩圖馬雷來了1300多人。德布勒森來了1700人,尼賴吉哈佐來了900多人。至于貝凱什喬包我們預計能動員到5000多人,而隨著我們抗議游行的展開,預計還將吸引到一萬人的同情跟隨。”
“這差不多有三萬人左右,足夠了。”
“九點鐘讓他們進城,然后進城后迅速向市政府廣場集結,我們在那里舉行抗議活動。”
隨著交談的繼續,關于誰準備事物和水,誰維持隊伍的秩序,聯系的記者等一系列問題都一一得到解決。等到商談到最后,作為組織者的波爾蒂再一次重申道。“記得,這次我們是和平請愿,一定要約束大家不能有過激的行為。”
“請放心,我已經給他們都說好了,沒人會做出過激的行為。而且我還給負責秩序的人說過,只要看到有過激行為,一定要將不守規矩的人制服,不能給政府口實的機會。”
“這我就放心了,大家都下去準備吧。”
將眾人打發走后,波爾蒂自己也需要做些準備。作為一名匈牙利人,這次他將走到游行隊伍的最前面,誓與族人共進退。
在匈牙利人為抗議游行做著準備的時候,同樣在貝凱什喬包一間民房內,多克婭也在為自己的謀劃做最后的準備。
“我們的人準備好了沒有。”
她開口問著下屬。
“已經準備好了,只要這些匈牙利人進城,我們就混入其中鼓動他們的情緒。另外我們槍支只有十五支,制造混亂引發暴動是不是差了點。”
看著下屬的擔心,多克婭擺手說道。“一點也不差。他們在市政府前請愿,只要將槍支分配到這里就行了,一半對準游行最前排,這些都是匈牙利人中有名望的人。另一半對準到時候來阻攔的警察。同時開槍,最多打三輪立刻就撤退。混入隊伍的人負責喊警察開槍了就行,到時候兩方肯定會動起手。”
多克婭說完后問道。“我們的人準備好了嗎?”
“已經準備好了,就等匈牙利人進城了。”
“記得,只要他們兩方起了沖突,讓我們的人立刻就撤。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
多克婭的叮囑,讓下屬有些感動。“我會吩咐他們的。”
至于在政府這邊,則利落的多。
高官伯力夫正站在一旁,神情復雜的看著十五師師長多爾克少將在聽著下屬匯報。
“目前第一團已經占據市政府廣場四周,而第二團和第三團則分別在城南和城北部署。騎兵營而已經在城外就位,就等這些匈牙利人鬧起來。”
聽完下屬的匯報后,多爾克少將轉頭問起內政局長多爾勒。“你們那邊準備的怎么樣了?”
“目前警察也安排在他們游行路線的四周埋伏,我的人已經混入他們其中,就等他們開始了。”
多爾勒局長的話顯得殺氣騰騰。克里薩納地區治安局勢一直不好,盡管有諸多原因造成。但是作為主要負責人多爾勒自己也是身背了不小的壓力,這次正好先將不穩定因數消減一個。這些匈牙利人也不是無辜的,他有情報顯示該地區活躍的紅色暴徒就得到這些匈牙利人暗中相助,這次要讓他們知道政府對這些人已經不耐煩了。
與兩位殺氣騰騰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