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集結帶一起成為拳頭,哪里登陸打哪里。
而英軍的懷特少將認為,帕帕戈斯上將的想法已脫離實際。看起來很不錯,但是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不說克里特島的道路情況,光是來自羅馬尼亞海空的絕對優勢,就會讓帕帕戈斯上將想法落空。大規模聚集兵力根本不切合實際,這會被敵人利用占據優勢的海空軍打的七零八落。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目前方便登陸的干尼亞、赫拉克利翁、雷西姆農三座城市變成要塞,依托其城市地形與敵人消耗,起到拖延敵人腳步的作用。
而面對懷特少將的想法,帕帕戈斯上將呵斥其為是想流干希臘人最后一滴血。這樣的布置,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因為分散部署,被敵人各個擊破。
然后兩人就因此爭論起來,以至于誰也說不服誰。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和稀泥,三個城市分別駐扎的部分守軍,然后剩余的軍隊留作機動力量,隨時準備增援被攻擊的城市。
當然在這其中更深層次,還有對駐守克里特島希英聯軍指揮權的爭奪。而帕帕戈斯上將認為,這是希臘領土,英軍既然是援軍那么就應該聽自己的。
而懷特少將認為,目前島上希臘軍隊物資基本都是由英國提供的,而且我們還派了軍隊增援,而帕帕戈斯上將在希臘戰役中,表現的不盡如人意,那么理應聽聽來自先進軍事理念自己的意見。
所以這兩人由此再各方面都表現的看不慣對方,這就苦了作為參謀長的措拉格魯上將,他既要撮合兩人的關系,又要在其中給出兩人都能接受的意見。
而他勸說的結果,一般都如現在一樣。兩人相互看一眼,都從鼻孔中發出一聲冷哼結束了討論。
看到這個熟悉場景的措拉格魯上將,表情中帶出一絲苦澀,這樣的組合能擋住或者說拖住羅馬尼亞軍隊的腳步么,他對此有些缺失信心。
只不過自己祖國如此的景象,拖不住也要拖,一切都是為了祖國希臘。
港外的羅馬尼亞艦隊依然還在,而伊拉克利翁城內守軍依然在苦挨。而在外海中,一支龐大的船隊正在向克里特島駛來,一切都是那么的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