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陣地,在損失了近二十人之后終于頂住了這次進攻。只不過帶隊的軍官看著身后稀稀拉拉的士兵有些欲哭無淚,他可是帶著滿編的連隊防守這個陣地,但是現在陣地上喘氣的連一半都沒有。
這才打了半天不到,他的人就損失一半了,這讓他想到一戰的血肉磨坊。其實這完全沒有可比性,只不過防守的法軍傷亡過大產生的幻覺,而且法軍在貝魯特才多少人,哪里擔得起血肉磨坊的稱號。
我們將視角拉起來,觀看整片戰場局勢就能發現,法軍陣地已經被沖擊的七零八落,很多地段已經易手,而這自然讓防守陣地的法軍31師師長阿爾尼克少將坐不住了,他現在辦法也不多,只能向指揮官孟德萊克求援。
“司令官閣下,我們防守壓力太大,迫切需要援軍。”
在電話那頭,身為城防司令的孟德萊克靜靜的聽著阿爾尼克少將的求援電話。對于攤頭陣地的危機情況,他自然知道,只不過他手頭沒機動兵力能有什么辦法。
別看目前貝魯特已經聚集了該地區法軍絕大部分兵力,但是總共才6萬多人。哪怕英軍已經派出一個旅的增援(在發現羅馬尼亞登陸船隊后,貝魯特法軍立刻求援,駐扎在巴勒斯坦海法的英印21旅,立刻急行軍趕了過來不可謂不快),但是貝魯特的兵力也不到4萬。
而且這些人還要分散到各處防守,這也導致明知道灘頭防守是最據有優勢,但是依然只有一個師的兵力防守。(別問什么要守攤頭陣地,沒有人能眼睜睜的看著敵人源源不斷的安全登陸)
對于這種局面,其實早就在孟德萊克中將預料中,而且在他的計劃中,也沒有決戰灘頭的念頭。
在他計劃中,灘頭不過是用于拖延對手的手段。他的目的并不是將羅馬尼亞軍隊擋在海灘上,而是延遲對方的行動,為來自英軍的增援取得時間。
畢竟在貝魯特的守軍只有4萬不到,沒有任何資本與進攻的羅馬尼亞軍隊對抗。
雖然他有放棄攤頭陣地的打算,但是不代表他愿意看到半天時間就這樣放棄,按照他原本的想法,攤頭至少需要守住兩天,而現在別說兩天一天都沒有守到。
只不過現在的情況讓他不得不為此考慮做出取舍,是再守一陣,拖到晚上撤出部隊,還是現在就組織撤退。
當然按照他的想法,最好就是趁著夜色撤退。這既能保證部隊順利撤出來又能完成他新的設想,簡直兩全其美。
只不過這辦法需要讓攤頭部隊再守住半天才行,這也是孟德萊克最為擔憂的一點。要是陣地被突破,那么敗退的部隊短時間沒辦法繼續使用,這對貝魯特的城防非常不利。
但是現在要撤出來,那么就需要考慮撤退造成的混亂和損失。陣前撤退一直都是個技術活,而且是難度最高的那個,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這里栽了跟頭。雖然現代化的軍隊讓這個選擇不再那么可怕,但是其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依然讓每一個指揮官慎重考慮。
作為城防指揮官的孟德萊克當然也不例外,而在一番考慮之后,他做出了決定讓其防守到夜色降臨。而為了防止可能出現被擊潰的局面出現,他還咬緊牙關抽出兩個營的兵力為31師提供增援。
孟德萊克瞻前顧后的決定,對于守軍而言完全是一個災難,雖然他已經派出了兩個營的兵力,但是灘頭法軍更本沒能抵擋住來自羅軍的進攻,在下午四五點的時候,陣地被羅軍突破,守軍大潰,完全沒有能力再組織起來。
而登陸的羅軍官兵也懂得審時度勢,立刻尾隨著敗兵攻入城內,這讓孟德萊克后悔不已。
只不過一切都晚了,攻入城內的羅軍就像釘子一樣插入其中,再夜間打垮三次法軍的進攻后,終于站穩了腳跟。而緊隨其后源源不斷的登陸部隊,與法軍在貝魯特城內不斷戰斗。在這其中裝備沖鋒槍與噴火器等巷戰利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