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長平之戰(zhàn)(3)
長平之戰(zhàn),被譽為決定戰(zhàn)國命運的大決戰(zhàn),在當時,秦國長期虐待韓國,并時間歇『性』的虐待燕國,魏國是秦國的主要敵人,所以時不時的會被暴打一通,打的厲害時,國都大梁就會被圍起來。楚國原本是很安寧的,但不小心之下,被秦國打了悶棍,迫不得已要遷都,因此,趙國,是唯一可以在正面戰(zhàn)場,與秦國獨立作戰(zhàn)的國家。
故而,秦國上下,對于長平之戰(zhàn)空前重視,當然這并非是說趙國人不重視,但時代所限,當時的趙國上下,在與秦國是戰(zhàn)是和的態(tài)度上,是頗有些搖擺不定的。特別當廉頗對秦作戰(zhàn)三年以后,秦趙兩國國力衰退,趙孝成王試圖與秦國媾和,不提他們當時的想法,事后證明,這次談判讓齊、魏等國心存疑『惑』,在趙國糧荒期間,甚至不愿借給他們糧食,加上廉頗最后一次作戰(zhàn)的大量傷亡,導致趙王臨陣換將。
相比之下,秦國的態(tài)度就堅決了許多,由于國力相對強盛,他們對勝利有著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公元前260年9月的時候,秦國也榨干了最后一滴血。
秦昭襄王親自坐鎮(zhèn)河內,征召全國15歲以上男子,赴長平決戰(zhàn)。
可以相見,這根本就是兩個國家的國運之戰(zhàn),失敗者……,最好祈禱不要失敗。事實上,在長平之戰(zhàn)勝利后的10年,秦國都沒有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
當戰(zhàn)事進行到這一刻,無論秦趙,都感到了空前的壓力,昭襄王征召的,只能被稱之為民兵的戰(zhàn)士,阻攔在從高平到上黨一線,將趙國同樣是舉國征發(fā)的運輸隊阻攔在丹朱嶺,當這一條戰(zhàn)線完成之后,趙括的部隊,就再也沒有獲得過軍糧了。
這個時候,沒有人知道,使者是否能夠穿過這樣的封鎖。
“趙王的使者。”這五個字讓已經開始斷糧的趙國將士升起了希望,一個小校匆匆忙忙的趕來,在看過黃宣偽造的文書后,道:“您請跟我來。”
黃宣一路看去,現(xiàn)在的趙軍士氣尚好,按照歷史,他們是在斷糧49日后,方才徹底崩潰,在許多資料中,人們仿佛親眼所見一般的宣稱,斷糧后的趙軍,充滿了人吃人的慘劇,他們說,強壯的士兵先聯(lián)合起來,吃掉年老體弱的士兵,然后再紅著眼睛互相吃了起來。
但事實是,這支部隊最精銳的部分,被趙括分成了四個梯隊,持續(xù)不斷的沖擊著秦國的防線,直到第49日,趙括在最后一次沖擊中被『亂』箭『射』死,趙軍方才投降。
從這一點上,趙括倒也并不像想象中的糟糕,作為一名將軍,哪怕是失敗的將軍,他的部隊在他陣亡之后方才投降,他是死在沖鋒的第一線,而在他活著的時候,也能夠在絕境中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
不過,終究還是失敗了罷了。
趙軍的大營建在北坡,幾隊披著甲片的親兵守在附近,趙括的父親趙奢同樣也是一位名將,而且據(jù)說很受士卒愛戴,而他的部曲,自然是留給了兒子。
小校喝止了黃宣的左顧右盼,將他交給帳外的士兵,一個人入帳報告去了。
不遠處仍然能聽到喊殺聲,白起在最后的這段時間,不惜傷亡,使用輕兵,以敢死隊的形式不斷沖擊趙軍防線,以疲憊其師,同時,秦軍在谷口的軍隊,同樣承受著趙軍的攻擊,事后的統(tǒng)計,秦軍的損失同樣超過了10萬人。
若是趙國人現(xiàn)在忙于吃自己,早就被白起包了餃子,何況,戰(zhàn)場上有足夠的尸體,再過幾天,趙國人完全可以使用他們。
過了大約半刻鐘的樣子,黃宣聽到帳內稀稀疏疏的聲音,就站直了身子,他旁邊的典韋始終都是標槍一般的站姿,不怒自威的看著周圍的趙兵。
趙括是個白面、身形修長的年輕人,他的頭發(fā)多日沒有梳理,已經『亂』了起來,但比起他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