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上的大戲還在繼續。
趁著第三幕到第四幕大幕拉上中場休息的時間,后臺工作人員抓緊時間上臺重新布景,馮靈也回后臺換裝,趁著寶貴的休息時間喝兩口水潤潤嗓子。
《采桑女》一共只有六幕,前三幕和后三幕全然不同,采桑女真正的轉變,就是從第三幕結束后開始的。
在前三幕里,采桑女雖然被迫接過了養家的重擔,成為她所生存的環境中絕對的異類,同行乃至宗族長輩嘴里這樣拋頭露面,以后怎么嫁得出去的怪異女子。
但實際上,采桑女在做生意的過程中遇見了不少好人。
同樣做蠶絲小生意的生意人會因為同情她對她施以援手;族中的長輩嘴上說著拋頭露面成何體統,實際上也會在采桑女前期做生意完全賺不到錢的時候接濟她們家,省得她一家老小餓死;當年閨中玩得好,現在已然嫁做人婦的姐妹,也會偷偷幫采桑女聯系采桑養蠶的農戶,讓她不至于連蠶絲都收不到。
大家幫她,是基于人性的光輝。
不理解她,是因為世俗的偏見。
采桑女就一直在世俗的偏見中掙扎。
和《皇女傳》的熱熱鬧鬧不同,《采桑女》中有大段的內心戲獨白,每一次獨白都是采桑女對自己的反思。她必須掙脫世俗賦予自己的無形的牢籠,才能真正走出這一方天地,不再為父親,為弟妹,而是為自己而活。
看過好幾次彩排的江祺對其的評價是:立意很好,看不下去。
好戲,就是有點不太好。
演員好,立意好,唱詞佳,劇情結構不錯,既沒有執著于小情小愛,也沒有上升到家國大義??紤]到《采桑女》在原世界所誕生的時代,江祺倒是可以理解為何這部戲曲會成為汪杏花心中永恒的白月光。
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會被時代所局限,就像創造了孟麗君的原著《再生緣》一樣。這部作品共17卷,60余萬字,前16卷耗時三年,后因作者喪母而停筆,在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作者于14年后重新提筆寫下第17卷,但最終還是沒有完成。
江祺聽汪杏花和馮靈聊天的時候,曾聽汪杏花感嘆過:能寫出《再生緣》如此驚世駭俗的作品的作者,最后也會因為想不到一個女子在朝為官最終能落得怎樣一個結局而遲遲不肯寫下結局。
馮靈覺得或許作者的心中早就有結局,只不過作者想要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可是任她如何想象,也想不出一個不以悲劇收尾的結局。
相當于命運坎坷的《再生緣》的作者,汪杏花所屬世界《采桑女》的原作者無疑拿的是爽文劇本。
據汪杏花說,在《采桑女》誕生之前,作者本人只不過是一個多年科舉一直未曾考取功名,窮得叮當響的窮酸書生,實在是窮得活不下去了就靠換筆名寫各種三流話本過活。
后來有一次書生在賣話本的時候,聽到兩個閑漢議論某地的一個女商人,說那個女商人在喪夫后不安分守己的待在家里教子,反而出來拋頭露面做生意,家中的長輩居然也不管教。
這句話被同樣來書店買話本的某家小姐聽到了,小姐氣不過喊家丁來揍人,打著打著居然變成了大型械斗,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
正愁不知道該蹭什么熱點寫新話本子的書生靈機一動,決定用這個熱點話題換馬甲寫戲本子。
考慮到大家小姐的憤滿,書生琢磨著寫達官貴人家的女卷愛看類型的戲本子應該比較賺錢,于是《采桑女》就誕生了。
書生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收獲了一大堆粉絲。
唯一可惜的是,在《采桑女》后,書生就沒寫出過這般驚世駭俗的戲本子。所以有關《采桑女》的來歷一直有很多其他版本,許多人覺得以書生的水平壓根就寫不出《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