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炮彈、子彈、導彈,開始向高山國傾瀉,因度開始了不宣而戰。
高山國迅速給與了還擊。相比因度財大氣粗地大范圍轟炸,高山國精打細算,更有針對性的對因度的重要據點進行火力打擊。炮火、導彈、子彈、肩扛式火箭筒、肩扛式防空導彈,各有任務,力求最大化打擊敵人。雖然沒有要求百發百中,但殺敵越多,獎勵越高。
有人統計過,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這都屬于比較高效的了。有時候一場戰爭平均十萬發子彈,才打死一個敵人,也是很常見,甚至有的戰爭平均二十五萬發子彈才打死一個人。
在更大威力的武器出現后,諸如高射炮、榴彈炮、火箭炮、導彈等武器出現后,單位當量的火藥殺傷敵人的效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減小了。更多的威力被用來,毀壞防御工事,進行無差別打擊,打擊敵軍士氣,讓敵人心理奔潰。
現在戰爭,一開始就比拼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也即是先進性。先進性有三種,一是超視距、全天候作戰,最好我能打得到敵人,敵人不能打到我;二是武器性能更高、速度更快、火力更猛、誤差更小、射擊更準等等武器優勢;三是武器后勤補充更快、人員操作更方便、人員培訓更容易等優勢。
其次是比拼整個戰爭運作系統的效率,也即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這里,武裝人員的素質極其重要。因為所有的武器都是人員操縱的。在人工智能沒有大面積運用到戰爭之中前,在機器人智能沒有覺醒意識之前,武裝人員的素質,就是一場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最后是外來因素的影響。比如隕石、超新星爆發、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全球流行病毒爆發、干旱、洪水等等。另外,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其它國家的合縱連橫,也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一場戰爭的勝負。
正在作戰的雙方都要考慮戰爭的得失問題,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會不會出現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會不會出現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沒有勝利的戰爭,得不到別國的認可,不能保護自身利益,也不能捍衛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戰爭太多,疲于奔命,沒有自身建設,也可能被戰爭拖垮。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美力干的核武器,總當量相當于二十多億噸,號稱可以毀滅幾十次,有人說成地球一百次,其實是假的。但如果說成毀滅人類一百次,可能是真的。
核彈的有效殺傷半徑公里cx?(爆炸當量)萬噸當量,c為比例常數,取數值1.493885。例如,當量100萬噸當量殺傷半徑為1.493885x?1006.93公里,殺傷面積約151平方公里。
有學者認為核彈的數量毀滅人類一次就夠了,其它99次都是浪費。這種角度如果從和平的觀點出發,是好的;甚至核彈越少越好,大家都不使用核武器,人類便少了一種毀滅的危險。這只是美好的愿望,基本上實現的可能無限接近于零。有利益便有沖突,有理智便有瘋狂。核彈的使用可能遲到,但絕不會缺席。武器終歸是制造出來使用的,沒有使用價值的武器不會長久存在!
對比一下,戰場上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人,其冗余之多,讓人難以置信!你就會發現核彈也需要有冗余,太少的核彈保護不了自己,可能面臨躲過第一波打擊,自己卻沒有多少核彈進行反擊的困境。也可能發現核彈太少,對敵人沒有威懾力的困境。
核彈太少,不能捍衛自己的利益,不能威懾敵人;核彈太多,消耗太多,容易拖累經濟民生發展。如何掌握好平衡,確定出一個恰當的數量,對每個國家都是一個重要的考驗。
美力干國保持這么多核彈,肯定是經過比較嚴密的計算的,多出的核彈并不是沒有用的,而是確保其有決定性優勢和全飽和覆蓋。說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