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法盛會,寧夏才隆了佛法,卻壓了佛教,尤其是指明了皇元寺之流,大肆發售因果,根植迷信,販賣宿命,以大肆斂財。
這邊,元長等人就抬著大框的金銀來了,簡直像是在映證寧夏的指摘一般。
眾目睽睽,豈不尷尬?
“諸位法師,諸位賢達,今日既是隆法盛會,晚輩愿獻佛詩一首。”
一位白衣公子高聲道:“憶昔千花七寶臺,一花一葉一如來。不知近日花閑佛,可似當年震法雷。”
白衣公子話音方落,又有人道:“某也來一首,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可惜擷芳人不見,一時分付與游峰。”
“…………”
諸位后來的青年俊秀、貴胄公子哪里知道在他們到來之前,發生了什么。
一個個生恐落后,急著一展才華。
畢竟,他們可是費了不少功夫,才沖破摘葉飛花陣,到得此間的。
即便有個詩仙寧夏在,他橫不能將天下詩詞寫盡,何況佛詩講究佛性,未必是詩才高,就能寫得好的。
眾人紛紛將準備多日的好貨,往外傾倒。
卻不知這些品相頗佳的詩詞,才道出來,場中的氣氛,越發詭異了。
“真是可憐又可笑,在寧夏驚世的才華之后,這些人還弄出這些,簡直如小丑一般。看著個個俊秀,和寧夏一比,簡直人人面目可憎。”
說話的正是虢國夫人身邊的華服青年。
虢國夫人被逗得掩嘴輕笑,迷人的風情如和煦的春風一樣綻放。
寧夏看得心煩不已,連聲默道:“愛誰誰,與我無關,與我無關……”
眾青年俊秀、貴胄公子皆發現氣氛不對了,他們精心準備的華美詞章,竟沒激起半點漣漪,場中的氣氛詭異得不行。
霎時,便有人開始傳音詢問各自的宮長、長輩。
很快,便得知了究竟。
霎時,諸位青年俊秀、貴胄公子無不倍覺尷尬,自覺成了笑話。
這就好像開一個裝叉大會,某人太能裝了,一個人把所有的叉都裝完了。
后來者懵懂無知,還在按部就班,只能裝二手叉,除了淪為笑柄,別無其他。
一時間,無數嫉恨的目光,直射寧夏。
有那心思狹隘的,更是四處傳音串聯,要給寧夏好看。
眾人私下里議論洶洶,卻無一人敢站出來。
實在是這寧夏太難搞了,比文的不行,比武的貌似也弄不過。
遇上這么個人,除了忍著,別無他法。
就在滿場尷尬之際,一位蟒袍中年朗聲道:“志海法師,今日盛會所見,對某等而言,已是不虛此行。
不過諸位青俊畢集,比詩才什么的,就太過玩笑了。而比修為,則難免失了隆法盛會本來的體面。
這樣吧,我看這大佛寺門外,楹聯空空,不如著諸位英秀作一楹聯,填補其上。若無合意的,場中的諸位大人、貴人,也可聊遣逸興,以增雅趣。”
說話之人,乃是中樞一位要員,今次到場之人,便數此人為最高。
他既然發話了,志海和尚不能不給這個面子。
何況,只是用楹聯分個勝負,志海和尚可不覺得俗人之俗語,堪配掛在這堂堂大佛寺門前。
“列位大人,前輩,小可以為為大佛寺填補楹聯,當然算一雅事、盛事。但楹聯的本質,還是不出詩文脈絡。而詩文之好壞,向來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且此楹聯是為大佛寺而作,就怕有些人弄出些清麗文辭,卻不合佛事,反被認為上品。所以,小可之意,不如請出佛心石,以正視聽。”
“王兄此言妙極,既然是書些楹聯,自然要符合大佛寺之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