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稷下學(xué)宮,論道大堂。
就在檀纓摩拳擦掌要把魚池撈空的時候,倒選閱卷即將開始。
如王宮一樣的大殿內(nèi),司業(yè)范伢坐在最上最里最高的長桌前。
臺下,左右各四排長桌分席而列。
但此時,只有最靠前的那兩排坐了人,零零散散不過十三人。
然人不在眾,得道則名。
眼前這十三人皆是得道名士,這樣的人,無論去哪一國,都是會被奉為上賓款待的人物。
能讓這些人甘愿坐在下面,范伢的名望已不言自明。
再觀其人,體瘦骨堅,裝服極簡,面若峭石,沉坐似鼎。
即便只是閉目無言,也足夠威儀全場。
待學(xué)官將374份試卷平均分發(fā)給每位老師后,范伢才淡淡拂袖,舉起了桌前的銅色高杯。
“
天道無窮,人智有限。
以有限渡無窮,唯有代代相傳,集小黠為大智,涓小流成大江。
然資材所限,道途艱阻,得道者必寡。
所謂時代,便是吾等寡者,引茫茫眾者前行。
亦是茫茫眾者,供吾等寡者求道。
”
說至此,他抬手飲了半杯水。
其余老師們隨之皆飲半杯。
這是一個名為“間歇飲”的傳統(tǒng),起源于光武帝。
一個重要的講話,開頭難免引經(jīng)據(jù)典,說些前人古老的話。
但是講話的人總該表達自己思想的,順著古體的話說,不僅自己說的很吃力,聽眾理解起來也很麻煩。
正因如此,光武帝才號召大家說通俗易懂的話,希望求道的門檻降低,不要用古文理解力內(nèi)耗。
他自己當(dāng)然也是這么做的。
但很快他就發(fā)現(xiàn),這樣會導(dǎo)致講話時,開篇的古文說著說著,突然就開始說人話,會很突兀,結(jié)構(gòu)上不美觀,聽眾也會受到驚嚇。
因此他在講話時,中間會喝半杯水,做個轉(zhuǎn)呈,明確地提醒大家,老子要說人話了,你們給我記清楚。
其后大人物的講話,也多保留了這個傳統(tǒng)。
范伢走的也是這個流程。
他喝過半杯水后,杯子卻沒放下,繼續(xù)懸杯說道:
“
請諸位時刻謹記,每一位得道者的身后,都有千萬個耕種勞作的普通人在供養(yǎng)。
如果我們徇私瀆職,任由凡庸的學(xué)士通過道選,那便是浪費了他們的勞作,抹殺了他們的一生。
當(dāng)權(quán)貴賄賂你,親朋懇求你,懶惰占據(jù)你的時候。
記得直視那些行將被你抹殺的雙眼。
那么。
107年道選閱卷。
可以開始了。
”
話罷,他昂首將水飲盡。
十三位得道名士舉杯相飲后,沒有任何場面話,便各自翻閱起試卷。
為了盡量公正,名字和序號都是封著的,閱卷者只能看到論述與圖示。
他們閱卷速度也不一而足,有的人片刻便讀完兩三份交換給其他老師,有的人單讀一份就用好久。
這并不是因為某人性格粗糙或細致,而是因為論述的內(nèi)容。
天文是個眾說紛紜的大話題,光是已成體系的理論就有七八套。
那些復(fù)述了某一套理論,長篇累牘的卷子,掃幾眼就夠了。
敢于大膽地寫出自己創(chuàng)想的卷子,才值得下功夫。
這樣的卷面,無論多么荒謬,多么潦草,他們都會認真品讀領(lǐng)會。
審閱這樣卷面的難度,不亞于接觸全新的理論,經(jīng)常需要與現(xiàn)有理論進行對比。
可即便是得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