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斯理地說道,“豐州電廠為了達標,自己拔高標準,就要做到,現在達標的標牌也給你們了,就松懈了?明明有規程要求需要同期合閘,為什么我在操作記錄中看不到‘同期’兩個字?”
一席質問下來,沒人能說出半個字來。
苗德林本人,只想著挖個坑給自己埋了得了。
為了達標搞的這些嚴格要求,最后反倒害了自己。
張逸夫在一旁觀看,除了同情,只能同情,還好自己沒把這條加到安全規范里去,每次合閘都搞同期,不累死值班員了?再說也不是每個值班員都有這個水平的,只要確保關鍵發電機以及母線的同期就夠了,其他合閘同不同期,實際上不太可能出現問題,也許只有0.00001%而已。
但為了避免這0.00001%,在后續自動化普及,同期裝置進步之后,實際上每次合閘都會是自動的同期合閘,苦活都由計算機代工了。
由此可見,當年老苗為了達標,也是生生將豐州的各項要求提高到了自動化時代,用人力完成那些巨量且艱辛的操作。當然,那是不可能每一項都堅持下來的,達標時間久了,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情也便被默默忽略,老苗也不好不讓他們忽略。
結果,在此時露出了破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