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中已經擺好了一臺裝好軟件的386,以及一臺二手的愛普生打印機。這些東西早晚自己也要用到,當時借著采購的方便,在何大城那邊成本價攢了一臺,現在到它發光發熱的時候了。
張逸夫本身是學電力系統的,大而全,對電力工業大多數知識都有所掌握與理解,這才得以在運用“電腦”的時候如魚得水,然而他并非是完美的,在一些專精方向上,有著很大的障礙與困難。
比如工業設計。
那次去二修廠參觀的時候,張逸夫就已經感覺到了自己這方面知識的薄弱,進軍制造業并非輕松自在水到渠成的事兒,弄不出新玩意兒,二修廠依然只是個二修廠。
偏偏,“電腦”中最強大的部分莫過于設備制造方面,那些十幾年后的先進東西就擺在那里,那些實用型技術也許哪天就被哪個家伙發明出來了,這對張逸夫來說絕對是巨大的浪費。十幾年的時間,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張逸夫沒空去從頭學習工業設計與圖紙繪制,他能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拿計算機制圖,然后再找信得過的專業人員修正。
對張逸夫來說,搞設備制造,是一件滾雪球的事情,越滾越大,越大越博,越博越滾,需要不斷有資本的涌入,才能在產品質量數量和類型上占領市場。
難點,依然是第一桶金,相對于工業化的生產線,倒騰電腦賺的那幾十萬實在太不夠看了,而一旦完善了流水線,創出了市場口碑,雪球一滾,那就停不下來了,滾來的錢可以去研發制造更多的新產品,更多的生產線。
對于常規制造企業來說,這么想有點太理想化了,憑什么你做一個產品成一個?
可對于張逸夫來說卻完全不必為這個發愁,腦子里成百上千跨時代的產品,他只恨人生苦短。
張逸夫其實大可全神貫注的做這件事,光是電力設備制造這一途,就足夠讓人功成名就,而且可以離體制稍遠一些,只要產品水平過硬,橫豎都能成功。
之所以沒脫離核心組織,并不是他犯賤或者愛官帽,只因更大的野心使然。當人站在山峰上的時候,他看的地方已經不再是大地或者云層,而是更高,更遠的地方。
回到現實,作為規模一般的二修廠,現在去跑常規產品的銷售,常規工程的委托都是杯水車薪,茍延殘喘。
要想救回二修廠,要想滾雪球,必須下猛藥。
張逸夫不由得笑了,老子手里最多的就是猛藥。
再結合他現在所做的事,二修廠的路開朗了一些,但還有一層薄霧。
無可厚非,在降低煤耗的諸多工程中,對耗材和設備都有不小的需求,管道、保溫殼風機輪片等等等等,但這些都是常規的東西,誰都可以做,不可能自己指定用誰的就用誰的,那樣在紀律上會被人抓到把柄,袁鐵志一類的人自然也不可能看著你獨攬資源。
所以張逸夫要做到,要用的東西只有二修廠有,讓你們都無話可說。
捋清了這條思路,突破點也隨之而來——
那就是還未能成功國產的節能設備,同時二修廠又有能力制造的設備,技術門檻較低的設備。
一個名稱極其之直白的東西映射在張逸夫腦海中——
省煤器!h型鰭片省煤器!
是的,談到降低煤耗,簡直沒有比這個東西更簡單粗暴的了。
這個省煤器看似是一個高大上的東西,給人一種技術原理必當十分高精尖,一定牽扯到相當的熱力學知識以及燃燒理論化工原理的感覺。
而真實的原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就連小學生都能一眼看透的,事實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的那句大徹大悟——真理都是簡單的。
當然,這是偉人深思熟慮后公之于眾的名言,相信他在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