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位部長是個權臣,抑或是對上層惟命是從。但從履歷上看,找遍全國上下,也不可能找到更具學術名望,更具實干經驗的人出來了,69歲高壽的他擔當論證組長,當之無愧,沒人能找出一絲反駁的理由。
林從誡,江南名門之子,單從年齡上看,毫無疑問就是跟當今領導人一個輩分的,甚至于更高上一輩,說是跟美周郎一代的也不為過。首先他秉承了家族傳統,名校畢業,自亮相以來就是絕對的高知,早年參加革命,從未留過洋,革命勝利后并未怎么去分享果實,而是回到家鄉,致力于治淮、治黃等水利工作,始終專精于水利技術,從未對權力有過半分追求。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能力實在太強,技術實在太精,名望實在太高,即便對權力無甚渴求,卻仍然被一級級提拔了上來,直至70年代著名的克州壩工程受阻,被迫叫停,之后領導人請他出來救局,重新規劃后,終于將克州壩建成。
如此大功告成之后,林從誡已經是水利部長了,他如若有想法,進軍更高層簡直像玩一樣,但他就不,這部長一當就是十幾年,繼續致力于水利工程,治水抗旱。
直至三溪論證再次提上議程,他責無旁貸,擔任組長,想必這也是領導遲遲沒<有讓他退休的原因,他退了,沒人有本事主持這個大局。
今非昔比,不是秦始皇大臂一揮就拉幾萬人修長城的局面,三溪論證是一個絕對要遵從科學的事情,召集而來的專家團隊,也必須是國之脊梁,部分出自一直以來研究三溪的人員。部分出自科委、計委、中科院等機構的推薦,還有來自各高校的知名教授等。
這些高知共組成14個專題組,從地質與地震、樞紐建筑、水文、防洪、泥沙、航運、電力系統、機電設備、移民、生態環境、綜合規劃與水位、施工投資估算等多個方面,全面論證三溪工程的可行性。
其中電力系統與機電設備,只是十幾個專題中的一個,并非是最大的難點和焦點。爭論也不是最兇的,地質環境那些方面才是修羅戰場。
綜上,三溪論證實際就是在討論兩個問題。
一,該不該修。
二,如何修。
這兩個簡單的問題在長達幾年的論戰中,發散出了無數個問題,變得異常復雜。興建如此規模的大壩是一件何其難的事情,有誰能說從頭到尾能規劃一切?技術上的多樣性,人員上的復雜性。無疑會讓這個論證越論越亂,越論越黃。
可神奇的是,這次歷時兩年多的時間,還真的要出定論了,美周郎沒做成的事,距離開工只有一步之遙。
這一切,離不開一個腦子清醒,學術全面。且心無旁騖的論證組長。
需知,即便是支持的人。支持的方案各不相同。
即便是反對的人,反對的要點也各有千秋。
就拿初期討論的方案來說,有的只贊成蓄水位不超過160米,有的認為可以170米,180米。反對的人也分情況,有的不是絕對反對。只是不贊成近期修,這些問題糾纏在一起,造就了史上第一混亂的論證局面。
有幸,論證組長頭腦清醒萬分,他深知這種事爭下去。十年也沒完的,無論對錯,必須要先將地基打死了再蓋樓。在他的組織下,各類爭端被總結分類為六個大方案,經過討論論證甚至投票,綜合決出一個代表方案,之后各專題小組以此為基進行論證。
令人頭皮發麻的混亂局面,這才終于摘出了一個小線頭。
而現在,整條線已經梳理清楚了,張逸夫端坐于分會場中,看著周圍這一批頭發花白,衣著簡樸的家伙們,很難想象他們經歷過怎樣的復雜論證,同時心中也生出了由衷的敬佩。
張逸夫所在的分會場全稱為“電力系統與機電設備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