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圣荷西”這個名字對于華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
雖然開在曼哈頓,但“圣荷西”餐廳是一家地道的華人餐廳,餐廳的主廚是從清帝國請來的大廚,菜肴以傳統東方菜式為主,并且并沒有針對美國人的口味進行改良。
總有些華人認為想在國外開餐廳,就要針對當地人的口味進行改良,其實這想法本身就不大正常。
什么叫外國人的口味?
如果外國人喜歡酸酸甜甜的口味,那也沒必要一定要把水煮肉片做成酸酸甜甜的,向他們推薦糖醋鯉魚不是更好?就算美國沒有鯉魚,那么酸甜口味的菜遍地都是,糖醋排骨、魚香肉絲、糖醋里脊等等都是酸甜口,隨便哪一道拿出來都能征服美國人的味蕾。
李牧堅持地道原味的另一個原因是李牧不想順應白人的喜好而改變華人的傳統習慣,什么叫傳統?堅持下去持之以恒的才叫傳統,朝三暮四絕不會形成傳統。
或許某些人看起來這是上綱上線,但對于李牧來說,李牧就是要塑造一個和以往不同的華人形象,絕不委曲求全,絕不顧全大局,絕不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摧眉折腰,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華人的信心,樹立華人的形象。
當然了,李牧也不是一成不變,對于西式餐飲優秀的經驗李牧也會選擇性吸收,“圣荷西”餐廳有傳統中式包廂,也有西方習慣的用餐大廳,這兩者并不沖突,因為李牧認為西方傳統用鮮花妝點餐桌的習慣有利于增加“圣荷西”餐廳的格調,所以對于這一點,李牧非常喜歡。
和阿瑟吃飯當然要在包廂里進行,包廂擁有一個傳統大氣的東方名字:牡丹亭。
房間內的裝飾也偏向東方風格,墻壁上懸掛著名家手書的橫幅,上面寫的是湯顯祖所著《牡丹亭》中的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還有一幅寫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橫幅上的字體是楷書,一筆一劃,端端正正,就和李牧想要樹立的華人形象一樣,端正大氣。
或許是因為李牧的緣故,阿瑟對東方傳統文化很有興趣,在造型古樸寬敞舒適的太師椅上坐下,阿瑟端起一盞青花瓷茶杯,看著茶杯里浮浮沉沉的銀芽,嗅著若有若無的淡淡幽香,縱然是不太理解東方文化的玄妙韻味,阿瑟也能感覺到心曠神怡。
“牡丹亭——這個名字有什么典故嗎?”阿瑟也在學習漢語,“牡丹亭”這三個字的發音還挺清晰,雖然免不了還是有點洋槍怪調,但已經達到能讓人聽得懂的程度。
“牡丹應該算是清帝國的國花,雖然清帝國官方沒有確認,但實際上就是如此,至于《牡丹亭》,這是三百年前一位優秀劇作家的作品,在我們華人中很受歡迎。”李牧簡單介紹,并沒有詳細介紹《牡丹亭》的大概情節,這要是仔細說起來,今天的飯不用吃了。
“就像《費加羅的婚禮》?”阿瑟按照自己的想象給《牡丹亭》下定義。
“差不多。”李牧微笑,確實,這兩者都是優秀作品。
《費加羅的婚禮》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劇中的一部喜歌劇,完成于1786年,很受西方白人喜愛,前段時間阿瑟剛在樂府歌劇院聽過《費加羅的婚禮》,所以印象深刻。
說起來,這個時代紐約人民的娛樂生活也夠乏味的,作為最受歡迎的娛樂項目,紐約僅僅只有一家歌劇院,就是樂府歌劇院,這家歌劇院只有少量包廂,是富人消遣的工具,一般的中產家庭無緣進入。
二十一世紀美國最著名的歌劇院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這家歌劇院目前還沒開始建設,要到1880年才會開工。
兩人聊了沒幾句,服務員開始上菜,第一道菜就是清帝國北方傳統名菜——烤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