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李牧將會最大程度獲得尼古拉·特斯拉的忠誠。
八月中旬,經過將近半年的接觸,駿馬集團和德國克虜伯公司終于達成合作意向。
九月中旬,德國克虜伯總裁阿爾弗雷德·克虜伯親自率隊抵達紐約,和駿馬集團的代表亨利正式開始關于駿馬集團和克虜伯的合作談判。
李牧雖然不參與談判,但李牧出席了歡迎阿爾弗雷德·克虜伯的晚宴。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年生人,到今年已經超過六十歲,但歲月給這個老人留下的除了花白的頭發還有睿智的頭腦,這是個值得尊敬的人。
1811年,就在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出生的前一年,阿爾弗雷德的父弗雷德里希·克虜伯創立克虜伯工廠,1826年,弗雷德里希去世,將制造優質鑄鋼的秘密和一個生產幾乎陷入停頓的小工廠留給了阿爾弗雷德,那一年,阿爾弗雷德年僅14歲。
好吧,從此阿爾弗雷德開始了充滿傳奇的醫生,他的經歷幾乎和李牧一樣傳奇。
阿爾弗雷德接手克虜伯工廠的時候,很多人斷言,克虜伯用不了多久就會破產,但阿爾弗雷德不服輸,接手克虜伯不久,阿爾弗雷德就傾家蕩產擴充產量,生產制造鋼輥,為了讓克虜伯擁有更強的競爭力,阿爾弗雷德設計和發展一些機械,發明了羹匙壓制機以用于制造湯匙和叉子,還曾經和當時的政府合作,生產造幣廠使用的機械。
在1851年的第一次萬國工業博覽會,也就是倫敦世博會上,阿爾弗雷德展示了當時最大的鋼錠,重達4300鎊,這是當時煉鋼技術的頂峰。
鐵路的出現真正賦予了克虜伯新生,最初,克虜伯只生產鑄鋼的火車輪軸和彈簧,但在1852年,阿爾弗雷德制造出第一個無縫的鋼火車輪轂,這種輪轂伴隨著鐵軌遠銷歐美,為克虜伯賺取了大量利潤。
克虜伯的三環標志就是來自于三個重疊的輪箍。
此時的阿爾弗雷德并不滿足,1862年和1869年,阿爾弗雷德首先將貝塞麥煉鋼法和平爐煉鋼法引入歐洲,克虜伯從此開始涉足軍工業,起初,克虜伯的產品在普魯士無人問津,但運氣再次站在阿爾弗雷德一方,1870年普法戰爭開始后,克虜伯槍炮在戰爭中大放異彩,從此,克虜伯有了“帝國兵工廠”的美譽。
除了商業上的成就,阿爾弗雷德在企業管理上非常注重人性化,阿爾弗雷德很早就認識到工業化中各種人的問題,為自己的工人訂立了一套完整的福利計劃,早在1836年,阿爾弗雷德就設置了疾病和喪葬基金;在1855年,阿爾弗雷德為克虜伯的雇員建造宿舍、醫院、學校和教堂,這些福利措施贏得了工人的忠誠,克虜伯的工人們無不忠心耿耿。
對于這樣的一個人,李牧心存敬意,所以在見到阿爾弗雷德·克虜伯的時候,李牧罕有的保持了低姿態。
阿爾弗雷德的姿態也不高,話說高了的話也不會親自來紐約,在歡迎晚宴上,腓特烈三世和李牧相談甚歡。
其實德國對華人的態度變化始于德皇威廉二世,1895年甲午清日戰爭之后,威廉二世擔心清帝國在已經西化的日本率領下崛起,威脅全世界的安全,所以威廉二世提出了臭名昭著的“黃禍論”。
說清帝國在日本的領導下似乎會傷害到一部分華人的自尊心,但當時的實情就是如此,甲午清日戰爭的時候,日本打著“匡扶正義、驅逐滿清”的旗號對清帝國宣戰,所以雖然清帝國戰敗,但清帝國的華人還真不怎么恨日本人,很多人甚至就此把“驅逐滿清”的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
聽上去有點諷刺,好吧,可以把這種情況歸咎為日本人太奸詐,但問題是當時日本人確實是成功了,縱觀中國近代史,共和國成立之前,前往日本留學的華人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