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毫米火箭炮射程近還問題不大,本來就是用于近程支援的。
可精度確實非常差,要不然上級也不會要求改進。
軍代表們最關注的就是性能問題。
這年頭,部隊的人,都希望花最少的錢,解決問題。
劉躍自然知道部隊的心思。
“首長,理論上講,射擊在密集度上為射程四百分之一,方向偏差則為二百五十分之一。這是采用了加強彈體設計,讓飛行更穩定,增加阻力環以此進一步提高設計精度……火箭彈在飛行過程中,穩定性根據飛行姿態決定……當然,這是理論上得到的精度,具體如何,需要試射來檢驗,如果試射效果不理想,火箭彈的彈體就得進風洞進行試驗……”
劉躍說出的數據,只要懂行的人,都在心中思索劉躍報出的這些數據真實性。
希望以此來確定這種火箭炮設計的精度是否能達到。
按照劉躍的說法,這款火箭炮的火箭彈在最大射程上,密集度為射程四百分之一。
這就意味著火箭彈精度,在落點位置,距離目標偏差到20米左右。
方向偏差為二百五十分之一,在最大8公里射程上,也會達到32米偏差。
“也就是說,你的這個設計讓107火箭炮射擊精度達到20~32米之間?”
馮保國一臉激動中帶著不可思議的興奮。
這特么的不是火箭炮,而是導彈!
而且還是造價低廉的導彈!
在8公里射程范圍,這樣的精度,完全可以認為是精確打擊。
尤其是火箭炮本來就是用來做飽和式打擊的武器。
大量高精度火箭炮在打擊目標時候,可以少發射幾枚火箭彈,那樣也能解決目標。
如果2186廠真搞出這樣高精度的火箭炮,整個部隊的戰斗力將會提升很多,也會節省很多成本。
完全不需要發射更多的火箭彈才能擊中目標。
火箭炮當導彈使用啊。
這是部隊夢寐以求的。
“領導,這只是理論上的數據。具體如何還得等火箭彈生產出來,在靶場進行實驗,最終精度是否符合設計,也需要大量實驗才能得出。”
劉躍再一次強調這是理論數據。
哪怕是這樣的理論數據,也極其讓人動心。
“如果作為多管火箭炮使用,如何高速機動?依然用汽車拖拽?”
馮保國再次提出了問題。
107火箭炮的機動性,確實是一個問題。
部隊裝配的107火箭炮,就是用汽車拖拽。在交通便利的區域行軍倒是容易。可很多時候進入山區作戰,多管火箭炮因地形問題,根本不容易運輸到陣地上。
除非先修路。
劉躍的單管火箭炮倒是能產生作用,可要作為火力支援,必須組合成多管火箭炮使用。
這個好像就沒有那么方便了。
作戰時候,行軍速度很快,哪里有那么多時間修路?
單管哪怕精度高,能滿足小股部隊使用需求。
作為軍代表,馮保國等人依然希望劉躍的設計考慮得更多,讓部隊在用于火力支援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
絕對是小股部隊作戰火力支援的不二選擇。
可火箭炮,終究要齊射,要大規模飽和打擊才是正道。
射程即真理,飽和打擊是正義。
劉躍知道,馮保國這樣的想法,也是部隊典型的想法。
原因無他,火力不足恐懼癥。
蘇聯的喀秋莎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從那之后,火箭炮唯一的檢驗標準只有一個——火力兇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