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節(jié) 冬小麥(2)
第二日,陸陸續(xù)續(xù)的有佃戶上門來,跟張恒說自己愿意種冬小麥。
到下午的時候,計劃的七頃小麥名額,已經(jīng)用光。
張恒就讓高老七去轉(zhuǎn)告其他佃戶,不要再來家中了。
晚了一步,或者是根本沒有種冬小麥的打算的佃戶們,聽到高老七轉(zhuǎn)達的消息,反應各不相同,甚至有人在心里暗自竊喜。
對于很多佃戶來說,這種植冬小麥,成敗未必可知。
倘若失敗,那對家里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若是成功,并且還得到了好處,那么明年跟進也不遲。
所以,猶豫、徘徊。
可他們卻不知,那些主動上門,愿意種植冬小麥的人家的名字,都被張恒用一本小冊子記了下來。
許多時候,親疏之間,遠近之分,只在毫厘。看似相差不遠,實則有天壤之別。
忙完這些事情,張恒就來到了張大山父子的鐵匠鋪里面。
見到張恒到來,正在忙著打造著犁壁的張大山,就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迎上前來,問候著:“東家……您來了”
“恩”張恒點點頭,看著那個已經(jīng)成型的犁壁,問道:“這犁壁和犁鏟,已經(jīng)做出了幾副了?”
“回東家,已經(jīng)做好了三副……”張大山回答著,就帶著張恒去看了那三套已經(jīng)做好了的犁壁和犁鏟。
張恒仔細查看了一番,滿意的點點頭。
此時,犁具雖然還是處于一個比較原始的形態(tài),但是這犁壁和犁鏟與后世相比,除了原料上的差距外,在設計上卻是差不了多少。
這三套犁具,都攙著炒鋼法煉出來的鋼,這樣雖然有些奢侈,但卻是必須的。
犁具,特別是這犁壁和犁鏟,一定要有足夠的質(zhì)量,若是三天兩頭就需要更換,那浪費更大。
“現(xiàn)在就看田二的了”張恒看著這些犁具,起身道。
他要打造的,就是后世的曲轅犁的雛形。
此時的犁具,大都都是直轅,不僅轉(zhuǎn)動極為不便,而且耕地效率也非常低。
張恒只是將之作了一點點改動,將直轅變成曲轅,然后在設計上使其整體都變得較為傾斜,充分利用力學原理,從而達到省力和消除阻力的作用。
這就要考研田二的木匠活合不合格了。
讓張大山帶著三套鐵犁具,張恒來到田二家里。
“東家,幸不辱命”見到張恒到來,田二就立刻迎了出來,帶著張恒來到自己家的后院中,學著不知道從哪里聽來的話語說道。
在田二后院里,張恒見到了三具已經(jīng)完工的曲轅犁的木質(zhì)部分。
無論犁底,犁轅還是犁梢都符合張恒的要求,看得出來,通過這幾個月的不斷鍛煉和工作,田二的木匠技術(shù)提高很大。
不過想想這也是自然的。
在這個世界上,除卻少數(shù)天才之外,其他匠人的技術(shù)都是靠著不斷的訓練,在工作中漸漸提高。
所謂能工巧匠,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
這幾個月,田二不用擔心家里的生活用度,只需要一門心思給張恒做各種器具,在張恒源源不斷的提供著各種原料和工作機會下的情況,田二的木匠水平,如今差不多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合格木匠的水準,做出來的器具,自然不會跟以前一樣出現(xiàn)各種毛病了。
“善”張恒見了這三個曲轅犁,大喜:“兩位師傅快與我裝好這三具犁”
“諾”田二跟張大山點頭應命,上前開始裝配起來,半刻鐘后,三具曲轅犁就已經(jīng)完成了組裝,按上犁壁和犁鏟之后,便可以下地耕田了。
“從今日起,張大山,我便聘請你為我家中的鐵匠,待遇跟田師傅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