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很不爽,非常的不爽。
這兩天,張恒聽到了南陵縣中的一些不太好的議論。
最開始,可能是張家里的村民去趕集的時候,跟人多嘴說起了張恒如今在村里做的事情,多半是炫耀居多。
然后就被有心人聽到了。
然后,張恒就被一些士子在私底下稱為小人,甚至還有人稱呼張恒為張子遲。
這是有典故的。
語出《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遲,乃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之一,本名樊須,字子遲,著名的敬鬼神而遠之這一句話就是出自樊須與孔子之間的對話中。
當年,樊須在魯國做官,拜師于孔子,有一次就跟孔子請教怎么種田種菜,結果孔子讓他去請教老農,等樊須一走,孔子就跟子路說了一句讓樊須成為孔子七十二門徒中的小人的話:小人哉,樊須也。
就這一句,讓那個可憐的老實孩子,冤枉至今。
順便如今又有人想把小人的名頭往張恒身上按。
張恒知道是怎么回事,無非就是快到了南陵縣向上面舉薦人才的時節(jié),有人想通過這種辦法,把張恒給擠出去。
“我了個擦,哥又不跟你們搶”張恒聽到這些傳言之后,也只能無奈的聳聳肩膀,對這些別的本事沒有,惡意中傷,倒是練的非常嫻熟的人,也是沒有太多辦法。
雖然說,此時孔子的地位還沒有后世那么高,舉世公認的圣人是周公,孔子不過是先賢而已,甚至士子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毫不忌諱的直呼孔子的字,言稱仲尼如何如何。
但到底孔子是先賢,而且還是儒門的先賢。
所以,此事還是給張恒造成了一些困擾。
以至于,當長安城里傳來直指繡衣使者田肅畏罪懸梁自盡的消息之后,都沒有讓張恒高興起來。
田肅的死,來得很天然,根據(jù)傳言,在天子遣使問罪過后,他就連抗辯也不做,便懸梁自盡了。
“這是躲貓貓還是俯臥撐的漢朝版本?”心中吐槽了一句之后,張恒就不再關注那個已經(jīng)死掉的人了。
眼前的當務之急,還是得挽回名聲。
“張子遲”把玩這個別人故意按給張恒的惡名,張恒忽然笑了起來,便提筆在紙上寫下張子遲三個字。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既然你們給我按上子遲的字,那我便敬謝不敏了”
在這個時候,假如要是跟那些藏在暗中的家伙,糾纏君子小人這個廣義至極的命題,張恒覺得,自己就不用干其他的事情了,就跟人家天天隔著空氣打嘴炮好了。
與其那樣,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干脆將自己的表字取名子遲。
這操控輿論的手段,張恒還是懂一些的,畢竟在后世過來的人,經(jīng)受過了網(wǎng)絡信息轟炸,見識了曾哥春哥,鳳姐芙蓉
之后,張恒倒也是知道該怎么應付這樣的中傷謠言。
拿著紙,張恒笑道:“今日起,我便是張恒張子遲”
雖然說,取表字最好是取一個跟自己的名相互呼應的最好有典故可查的字。
但卻也沒有那個硬性規(guī)定,自己覺得怎么好,就怎么取。
因此,張恒給自己取子遲的表字,也不會有人來說他什么了。
取完表字之后,張恒就神色如常的去田里查看已經(jīng)翻耕好的田地,還叮囑了佃戶們務必要做好冬播小麥的準備,一副完全不受別人閑言碎語影響的樣子。
再過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