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心平氣和的坐在家中,看著手中的書,看到得意之時。還忍不住拍手叫好。
“無偏無陵,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張恒誦讀了一遍《洪范》中的這一段,看了看,在他旁邊有些坐立不安的高老七,笑道:“老七,精心平氣,沒什么大不了的!”
“每臨大事需精氣,事已至此,緊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張恒淡淡的道。
高老七卻還是沒辦法放松下來。
事實上,他也沒辦法放松。
高老七很清楚自己現在的處境,事到臨頭,高老七才明白,為什么人們總會說千古艱難唯一死。
這種等待死亡的審判的心情,不是抱定了必死之心就可以舒緩的。
高老七看著張恒滿臉微笑,滿不在乎的樣子,也不由得感嘆:“東家…………俺是遠遠不及的!”
高老七想起了,以前他曾聽幾個儒生說過的孔子學生子路的事跡。
“君子死而冠不免!”
“這些讀書人,俺真是沒法與之相比!”高老七勉強深吸一口氣。
當初,子路在魯國遇害,臨死前還要整理衣冠,連死都要死的有氣度。
高老七現在想來,自己是沒辦法做到的。
張恒看了看依舊有些緊張的高老七,心知,這樣高老七這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他心中的顧忌太多了!
張恒知道,若換一個地方,高老七可能不會如此緊張,似他這樣的人,既然曾經做過哪些事情,自然早有死的覺悟了。
但在這里,高老七有他牽掛的人。
說到底高老七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沒辦法像一些梟雄一樣,能毫不猶豫的舍棄一切身外物,只為自己而活。
譬如劉邦,為了活命,竟把自己的妻小和老父都推下車。
當初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以之威脅劉邦,要把劉太公烹了。
但劉邦這個無賴,竟然揚言既然項羽要烹,那便留碗湯給他分享……
雖然,那是當時可能唯一的解決之道。
但張恒自問,自己是沒那個臉和決心,說出那樣的話的。
“始大人以為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心里想著劉邦的無賴事跡,張恒靠這種辦法,讓自己放輕松。
在事實上來說,張恒自己也是緊張的要命。
雖然嘴上說的是條條是道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但,實際上……
張恒記得,在后世的時倭,他曾看過史書上記載,淝水之戰的時候,謝安與人下棋,當捷報傳來謝安依然不為所動,繼續下棋,一副波瀾不驚,仿佛一切都如他所料的神機妙算模樣,還說著什么,小兒輩贏了,的調侃話可等他出門的時候,木屐卻撞在了門檻上,把木齒都撞壞了。
張恒根本比不上后世的那個東晉名相,事實上,他還沒高老七鎮定。
畢竟,這事情只要一步走錯,他就要掉腦袋的!
但是,誠如謝安當年張恒知道,緊張是沒有用的急也起不了作用。
在這歷史大勢之中,他只是一片隨著波浪起伏的樹葉。
他需要全神貫注,注意河面上的每一點顛簸,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張恒對高老七道:“聽說過這句話嗎?”
“是韓非子,說公大人所說!”高老七低下頭道,韓非子的地位,在此時是不亞于尊子等人的,僅僅稍遜于孔子,即便是儒家門徒,韓非子所著的一些文章著作若《說難》等也是必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