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能治?”
雍宏忠又驚又喜地問道,這段時間他算是被這一蹲下來就頭暈的無名怪病折磨得心力憔悴,為了不讓人恥笑,一直刻意保持筆挺站姿、坐姿,
但每天晚上,在床上躺下睡覺時,仍有可能犯惡心,甚至嘔吐。
李昂淡定地點了點頭,“嗯。”
“李醫師,我家郎君到底得了什么病?”
一旁的雍宏忠貼身老仆恭敬詢問,稱呼也從“小郎君”變成了“醫師”。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或者說,耳石癥。
李昂心中默念著答案。
人類作為脊椎動物,之所以能在運動中平衡自身,主要是因為耳朵中有著調節身體平衡的器官。
該器官由三管兩囊組成,三管指的是前半規管、后半規管、水平半規管,負責感受頭的角度,
兩囊指的是球囊和橢圓囊。
兩囊的結構中,有一些碳酸鈣鹽結晶,狀如小石或者粉筆末,因此也稱耳石。
耳石通常固定在兩囊內,協助兩囊感受頭的加速度,并將位置信號通過神經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
正是因為有了三管兩囊,人類才能“感知”到自己身體的平衡狀況、重力狀況,不會平地摔倒或者感覺天旋地轉。
而如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導致兩囊中的耳石脫落,就會引起聯鎖反應——脫落耳石會在內耳的內淋巴液體中游動,
當人的頭部位置發生變動時,耳石就會刺激到半規管毛細胞,導致半規管接觸到錯誤信號,引發人體的強烈眩暈。
耳石癥多發于中年人,女性略多,病因可能是頭部外傷、劇烈運動、長期熬夜,也可能是中耳和內耳手術等。
剛才李昂先是通過體格檢查和問詢,排除了梅尼埃病、偏頭疼的可能性,
又通過Dix--Hallpike變位試驗,也就是托著雍宏忠的腦袋、引導其向后快速仰面躺倒,主動讓耳石觸碰半規管,誘發眩暈反應,
最終確定了他是后半規管耳石癥。
(后半規管耳石癥,也就是耳石跑到了后半規管位置。這種情況發生時,Dix--Hallpike變位試驗只會在患側轉頭側臥的情況下,發生眼震,健康的另一側不會發生眼震。而前半規管耳石癥兩邊都會眼震)
當然,這些過程是不太好告訴眼前眾人的。
人是靠著耳朵里的石頭,才能把握自己位置的?
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一些。
要知道在異世界記憶里,1921年醫生們就發現了耳石癥,但直到1980年,才有位名為約翰·艾普利的醫生,認識到耳石癥的原因是耳石脫落,用復位手法治療耳石癥患者。
中間過程中,醫生都是通過切斷前庭神經節,來治愈耳石癥——這樣的后果就是患者會喪失聽力和平衡能力。
而且,就算是約翰·艾普利提出可以用復位手法治愈耳石癥后,他的研究成果也沒有得到廣泛認同,反而備受同行的排擠、嘲諷,乃至遭受非法行醫的法律指控。
李昂心思急轉,他很難說服眼前這些人,告訴他們人之所以能感受到重力與位置變化,是因為耳朵里有石頭。
就算說服了,也沒有證據,反而會被人懷疑,自己偷偷干了什么解剖尸體之類驚世駭俗的事情
虞國醫學水平,較建筑學、材料學、天文學等相對落后,
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學宮修士們很少生病,沒有動力去推動發展,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解剖研究人類尸體的行為,無論在前隋還是虞朝,都是禁忌——這幾乎是魔道行徑。
李昂還記得蒲留軒的勸導,要先考入學宮,才有社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