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細想想,魏凡婷確實也用不著進來,反正她也不識字,不認識這是什么東西。就算她認識,這些宋代的地契和借據,在大赤山中也毫無意義。丁齊只是有些驚訝,它們竟然能保存得這么完好,并沒有被毀棄。
丁齊的家鄉,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時素有耕讀傳統,出過不少文化名人,從漢代至明清,兩千年文風昌盛。很多大戶人家比如說當地的茶商,賺了錢之后想的就是送孩子去讀書,以求光宗耀祖。
所以在丁齊的家鄉一帶,過去有很多藏書,但到了近代的戰亂時期,大量的藏書并沒有保存下來。古代用來印書的紙張質量都是非常好的,有人就拿來引火,甚至用它當手紙,至于最多的用處很多人恐怕想不到,是用來制作爆竹。
據說用舊版古書的紙張制作的爆竹非常好,爆炸的聲音清脆響亮。假如生活在民國末年到建國初,在丁齊的家鄉逢年過節看到有人放爆竹,那些碎屑上往往是帶字的。鄭振鐸先生解放前還特意去過那一帶,從制作爆竹的作坊里收購了大量的珍本宋版書。
這里一屋子契約文書卻沒有遭此厄運,也是因為它們是祖先遺留之物,在后世的魏氏族人看來,不論其有什么用處,也不能輕易損壞。
在一個圖書管理員眼中,從這些文獻里也能讀到歷史。歷史上的赤山寺曾囤積了大量土地,還向外放貸,它的很多寺產恐怕就是這么來的。遇上災荒之年,很多人會將土地抵押給寺院借錢,有些人可能成為流民再也沒有回來,另一些人則無力償還,土地就成了寺廟的。
這樣的寺院在普通百姓眼中是龐然大物,在另一些眼中也會成為肥羊,到了戰亂年間往往是被洗劫的對象,所以赤山寺在歷史上曾多次毀于戰火又重建。有了歷史經驗,寺廟里的和尚估計也學精了,將大量的財富變成黃金,打造成各種器皿秘藏。
到了南宋末年,赤山寺又一次囤積了大量財富,看看這里的房契地契就知道。估計是趁著戰亂放出了不少貸款,留下了不少借據。但是后來……赤山寺的傳承徹底斷了,大赤山中收藏的東西再也沒有拿出去,在外面只留下了傳說。
掌握大赤山的魏氏家族,在歷史中和赤山寺肯定是合作關系,弄不好還曾暗中掌控過赤山寺,但這種關系也不是永恒的,假如連赤山寺都不存在了,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丁齊考證過赤山寺的歷史,它曾在蒙元南下期間被毀得很徹底,直到元代中期才又一次重建。所謂寺廟的重建,往往只是宗教意義上的繼承關系,比如這里原先有一座什么寺,某個僧眾團體發愿募資、募地皮,又在原址重新修了這么一座寺院。
那么這座赤山寺還是原先的赤山寺嗎,從寺廟角度說應該是的,但原先赤山寺的東西還屬于他們嗎,這就未必了。比如頂云的師父就想重修赤山寺,結果條件已不允許,只能在江北區又修了一座閱江寺。
頂云和尚聽說境湖大學圖書館中發現了當年赤山寺收藏的經卷,于是跑去求取,結果沒人給他,因為那東西本就不是閱江寺的。其實就算頂云再修一座赤山寺,原先赤山寺的東西就屬于這座赤山寺了嗎,恐怕也沒那個道理。
所以赤山寺在南宋末年有過一次傳承斷代,當年所有的收藏就等于封存在了大赤山中,后來的寺中僧眾也不知大赤山在何處,只是隱約知道有這么個傳說而已。至于朱敬一留下的《方外圖志》在解放前為何會被赤山寺收藏,恐怕也與此有關。
不僅赤山寺的傳承斷代了,其實世代居于大赤山的魏氏家族也傳承斷代了,如今只剩下了這么一位不識字的魏凡婷。
丁齊甚至還推測范仰其實根本沒有進過大赤山,他只是找到了魏凡超,或許是魏凡超沒帶他進來。按照范仰的心性,假如成功對付了朱山閑等人,謀奪了《方外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