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引人矚目的荒涼偏遠之地,有很多原始部落以及弱小的國度存在,波茲只是其中之一。波茲興起的過程,便是這些部落與國度被吞并融合的過程,但波茲與天樞大陸各國所打的交道非常少,人們對它的了解也不多。
阿蒙所見過閱歷最豐富的凡人是伊索,這位奴隸城主曾去過很多地方記錄過無數(shù)的傳說。摩西等人在返回家鄉(xiāng)的途中,曾受到一位陌生神靈的誘惑,這位神靈自稱巴克利。阿蒙在伊索所講述的故事中聽說過這個名字,他是波茲王國所信奉的神靈。阿蒙也懷疑這個巴克利可能就是馬爾都克的另一種身份。
阿蒙的猜測是對的,巴克利就是馬爾都克的另一個名字,就像阿蒙也有另外的名字叫阿羅訶或撒旦。神靈的名號并不是人間神殿所獻上的贊美名銜,每一個名字都對應一個獨特的身份與一種獨特的指引,世間的信眾甚至并不清楚其真正的含義。
在阿蒙離開人間之前,波茲王國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快速的興盛與擴張時代,這竟然直接與辛納赫大帝的征戰(zhàn)有關。亞述帝國崛起時,辛納赫大帝不僅進攻了巴倫與都克平原,還向帝國東境發(fā)起過征戰(zhàn),屠掠了很多弱小的部落與國度。
很多松散的部落與國度無力自保又害怕亞述帝國的殘暴征屠,為了生存自保,于是便紛紛投靠東邊日漸強大的波茲王國。結果波茲和亞述的疆域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延伸,最終演化為接壤的狀態(tài),形勢暫時穩(wěn)定下來。
辛納赫遇刺之后,波茲王國出現(xiàn)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名叫居魯士。塞米爾女皇做出召回浮士德與巨人軍團、放棄都克平原的決定,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東邊波茲王國崛起的壓力。浮士德回國后留在了皇都尼微城,而巨人軍團被派往了東部邊境,以防范波茲王國的進攻。
塞米爾認為,如果波茲王國繼續(xù)向西擴張的話,首當其沖與之發(fā)生戰(zhàn)爭的應該是亞述帝國。但是塞米爾猜錯了,波茲王國避實就虛,首先向亞述以北的埃蘭王國發(fā)起了進攻,時間就在阿蒙離開人間之后不久。
……
在亞述帝國以北,古時是一片蠻荒之地,生活著一些游牧部落,這些部落受到天樞大陸文明的影響,學會了建造城邦,在遷徙中漸漸定居融合,建立了一個叫埃蘭的國家。
居魯士的軍隊首先征服了埃蘭,消滅這個王國后建立了一個行省,任命總督負責訴訟、賦稅與境內治安,將這個原始落后的王國改造為現(xiàn)代城邦的形式,建立了一整套行政與軍事制度。
吞并埃蘭后不久,波茲大軍繼續(xù)向西推進,從北方繞過亞述帝國直接到達哈梯王國的東北邊境,攻占了哈梯的呂迪城邦。
呂迪處于哈梯東北角接近蠻荒的邊緣,歷來只受到過零散的游牧部落襲擾,城邦守衛(wèi)松懈,在波茲大軍入侵時一觸即潰。亞設國王派出的大軍趕往邊境迎戰(zhàn),結果也被居魯士殺得節(jié)節(jié)敗退。這位登基以來自恃甚高的國王終于意識到事態(tài)不妙,于是親自登門請求歌烈出面指揮大軍。
歌烈近年來已不再理會哈梯王國俗務,他心里清楚自己在王國中的威望太高,已經影響到亞設國王的權威地位,所以干脆躲清閑免得遭疑忌,亞設國王也樂見如此??蛇@一次情況不同,亞設國王本可以派使者召喚歌烈,但卻親自前往敘亞城邦登門拜訪。
歌烈復出,他做了兩件事,一是在美索與布達米亞城征集軍隊開往東北邊境,這兩座城邦是在征戰(zhàn)中建立的,城邦守備軍甚至普通居民都是能征善戰(zhàn)之輩,其將領也是歌烈親自調教出來的嫡系人馬。第二件事是派使者與亞述帝國商談結盟,兩國聯(lián)合抗擊波茲大軍。
亞述帝國原先的策略是坐山觀虎斗,他們認為哈梯王國不像埃蘭那么弱小,波茲大軍無論勝敗都將付出重大的代價。如果波茲大軍敗了,亞述帝國可以趁機出手;如果波茲大軍勝了,亞述帝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