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頭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從船首向船尾快跑,通過看木片是否同時到達,來測算航速航程,也就是“流木法”的雛形。
而到了如今的大明,用的還是這個古老的辦法,只是稍作改進而已,便是說把一晝夜劃分為十更,靠燃香來計時,還是把木頭扔進海里,然后人跟著跑,如果同時抵達就算標準,而如果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過更。
每一個更的距離是五十里(也有說法為六十里),如此一來,自然可以算出船只在海洋上的航速和航程。
“流木法”的優點是能夠計量路程和測算速度。
缺點是.有點廢人。
聽完后,姜星火沉吟剎那說道:“先提個意見。”
“姜先生請指教。”
“指教倒也談不上。”姜星火苦笑道,“伱不覺得這個測速方法有點廢人嗎?而且,若是海浪大怎么辦?木板或者木塊、木片之類的,一個浪不就給打沒了?總不可能一直都是風平浪靜讓你觀測吧。”
鄭和也有些無奈,只說道:“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也沒有太好的改進辦法。”
“可以用繩結法。”姜星火說道。
鄭和聞言一愣,繩結法,是個什么東西?
若是姜先生所提的這個繩結法,能避免流木法無法適應復雜海況的弊端,那可就太好了。
畢竟,船上能折返跑的人有的是,但是木頭在復雜海況中無法順利從船頭飄到船尾,才是流木法的最大弊端。
因此,鄭和從心里非常期盼,姜先生能夠提出一個更好的辦法。
“第一個,就是不需要用線香來計時,用沙漏就可以了,不一定用琉璃沙漏,其他也可以。”
說起沙漏,在華夏古代又稱“沙鐘”,制造原理與水滴漏刻大體相同,同樣是根據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
而之所以有了水滴漏刻還要發明沙漏,就是因為在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漏刻根本用不了會動輒結冰的緣故。
此時的大明,不僅有沙漏,而且有制作非常精良的品種,叫做“五輪沙漏”,乃是洪武朝的中書舍人、臺閣體的先導者、明初書圣詹希元所發明。
這種“五輪沙漏”的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斗里,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后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鐘的表面結構完全相同。
除此以外,詹希元還巧妙地在中輪上添加了一個機械撥動裝置,以提醒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兩個木人便會自行出來,擊鼓報告時刻。這種沙漏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已經獨立成為一種機械性的時鐘結構。
呃.其實聯想到朱元璋怒砸琉璃天文儀的事情,也能想到這位愛搞發明的仁兄是什么結局。
——被老朱給噶了。
哦對了,詹希元還有個弟子,叫解縉。
總之,大明是有沙漏的,而且有很好的沙漏,這一點毋庸置疑。
“第二個,也就是繩結法本身,便是說用沙漏計時的同時,把綁著涂色三角形木板的繩子扔到海里,繩子每隔一個固定的距離就打個結,同時繩子的另一頭繞在紡錘狀的收納器里面,隨著船只的前行,繩子不斷從收納器里面出來,從水手的手心里通過而隨著固定時間的結束,水手把這段固定時間里通過他手掌心的繩節數量報告出來,這個數字除以沙漏流逝的時間,得出來的就是航行速度。”
“如此一來,計算者得知這個速度后,再根據航行的方向,就可以在海圖上標明船只現在的位置了。”
若有所思地看著紅臉大漢,姜星火說道。
“同樣,這個固定的繩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