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楊士奇、金幼孜等飽讀詩書之儒者,重新編撰朝廷用于科舉考試的相關注解,以弘揚圣人學問.當然,這里面需要加入荀子的思想,并且保證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畢竟,荀子是五圣之一?!?
其實道衍的這個邏輯,就有點不講道理的。
憑啥五圣之一就要思想占考試內容的五分之一?那其他四圣,說白了除了孟子,人家顏子、子思、曾子,這三圣占的分量加起來還遠不到孟子的一半呢。
不過,五分之一這條紅線,顯然是道衍在認真地思量過后,得出的結果。
因為五分之一,是一個足以保證擾動猶如一灘腥臭惡心的死水池的程朱理學的比例,而且這個比例好就好在,既不是完全取代,也沒有造成極為重大的威脅,屬于那種泡腳的時候微微燙你又得忍的溫度。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則選取各地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以他們為中流砥柱,在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社學等等層級的學校,傳播先秦儒家精髓,以荀子的‘圣王’思想教化萬民,使得天下百姓敬陛下若神明?!钡姥苻D動手中念珠,緩緩說道。
翻譯翻譯,什么叫“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什么叫“傳播先秦儒家精髓”?
這話,朱棣就愛聽。
道衍最后說道:“除此之外,老衲希望陛下允準,可以廢除一些禁止儒生發表異議的言論。譬如程朱理學,不應該作為學術的唯一標準。”
道衍說的是“廢除一些禁止儒生發表異議的言論”,那么明代禁止儒生發表異議嗎?
禁止,又不禁止。
這里的不禁止,是不禁止民間的異議言論;而這里的禁止,則是禁止官辦學校的儒生,發表任何對學術以及朝廷政策的異議言論。
明朝的教育體系分中央、地方兩級,中央官學即國子監,地方上有府學、州學、縣學,村里有社學。
明朝每年每一屆招入全國各地的府、州、縣的學生一般有三萬人到四萬人,他們一律稱“廩膳生”,所謂的廩膳生,也就是公家供應六斗米伙食的學生。
而作為縣學的補充,朱元璋又令天下建立社學,也就是后世概念上的鄉村小學和社區小學.這個不是朱元璋的首創,只能說是恢復,社學制度是從元朝繼承來的。
元制五十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農閑時令十五歲以下農家子弟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并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
朱元璋則給社學的教育內容增加了御制大誥(朱元璋語錄)、明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簡單的經史歷算之類。
當然了,老朱不是大善人,對于除了社學以外的學生,他的六斗米不是白拿的。
朱元璋同時規定,在各級正規官辦學校,上到國子監,下到縣學,不許不穿校服、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夜里喝酒、不許結社(包括文社、詩會)、不許議論學校食堂飯菜好不好吃、不許對人對事批評、不許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說三道四。
在后世,你違反了校規最多是勸退或者通報批評之類的,但在明朝,你違反了老朱的校規,那后果可就有一點點嚴重了。
懲罰辦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充軍、吏役、枷鐐終身、餓死、自謚及梟首示眾等.
朱棣自然是知道這些的,因此朱棣問道:“哦?那這樣做,就不擔心反而激起更大的輿論風波嗎?畢竟,這個口子一開,以后恐怕就不好收場了?!?
道衍微微點頭:“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有利于人的,便會有害于己;有害于己的,亦會有利于人……老衲既然選擇了這樣做,就早已預料到這種結局。”
“陛下,程朱理學必須被挑戰,不管是新的學說還是舊的學說,學術之爭這個口子是要開的,否則,一切都無從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