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成立黃淮布政使司,以鳳陽府為治所。”
頓了頓,朱棣復又說道。
“同時,中都留守司,升格為黃淮都指揮使司,單獨負責黃淮地區防務。”
朱棣的意圖,固然有為了削弱肢解洪武開國勛貴集團里的主力,也就是淮西集團的傳統勢力區,往里面插自己人,徹底控制江北。
除此之外,也有真的改一改這種糟糕的軍事劃分的緣故。
在軍事上從敵對視角來看,朱棣認為靖難之役已經證明了,讓直隸直接操控兩淮的防務,簡直就是災難性的。
本來應該地方衛所和都指揮使司,能夠輕而易舉做到的基本軍事調度,都需要反復向直隸打報告才能獲批,而等批下來的時候,往往什么都晚了。
之前講過的一件小事,鄭賜彈劾鳳陽府中都留守司守將,動用朱元璋修建的佛寺木頭造艦,在淮河上抵御燕軍渡河,就是這樣的例子。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而且如果翻開建文朝廷的記錄,這種糟糕的行政導致軍事失利事情簡直比比皆是.
而這種問題,根本不需要朱棣再提,曾經在建文朝廷效命過的尚書們,對此心知肚明。
所以將黃淮流域的地區,在行政和軍事上從直隸里剝離出去,沒人有反對意見。
安排好最重要的北面黃淮流域,剩下的就好說了。
朱棣繼續說道:“直隸最西面,長江以北的安慶府劃給湖廣;長江以南的池州府、徽州府劃給江西。”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既然縮減南直隸,那么最西面這些原來劃轉出來的地方,便該再劃轉回去。
而除此之外,南直隸其他地區顯然就沒有劃出去的必要了,只需要一些零零碎碎的修補和整合
“廬州府劃出巢縣、廬江縣兩個縣,與和州、滁州,一起合并為滁州府,與東面的揚州府一起拱衛江北。”
“除此之外,諸卿還有什么意見?”
朱棣敲定了最重要的三個部分,即黃淮獨立,劃回西面三府,合并滁州府。
隨后開始象征性地咨詢起了尚書們。
不過在朱棣眼里,不太重要的其他地方,對于尚書們來說,卻有頗多利益糾葛。
“寧國府(宣城)、廣德州,一起合并為寧國府?”
“也可以把太平府合進去。”
“不妥不妥,蕪湖與當涂皆是拱衛南京的要地,不可與寧國府合到一起。”
“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需要合并嗎?”
“自是不需要的,莫要犯糊涂。”
經過一番討論,精簡后的南直隸,最終確定了下來。
江北:滁州府、揚州府
長江下游:太平府、寧國府、應天府(南京)
長江入海段: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
龐大的南直隸最終由十四個府級行政單位,縮減為了九個府,儼然便是姜星火前世的長三角地區了。
南直隸劃分已定,而到了如何劃分北直隸這個話題,諸位尚書顯然就沒有什么發言權了。
畢竟,北方是朱棣的地盤,皇帝想怎么劃分就怎么劃分。
朱棣亦是沒有了剛才討論劃分南直隸時,還跟尚書們商量一下的意思,直接乾綱獨斷地宣布道。
“順天府(北京)、永平府(唐山秦皇島地區)、保定府。”
朱棣的語氣堅決而不容置疑:“這個三個府,是支撐朕靖平國難,出人出力最大的地方,理應成為北直隸的核心區域,重點從山西移民充實。”
“除此之外,山西的宣府作為長城沿線拱衛北京的邊防重地,必須要劃到北直隸里。”
“真定府,兵家形勝之地;河間府(天津滄州地區),水陸交通要害,這兩個府,同樣要劃到北直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