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的道理,是否可以理解成:不想當宰相的官僚不是好官僚?大明當然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了,但相權卻從未消失過。
大明行政學校,要通過“三舍法”培養出來的官僚,以后一定是要奔著這個類似的目標去的。
當然了,目標歸目標,實際歸實際,不管能不能當宰相級別的高官,最起碼要有基本的大局觀念和標準的行政決策思維。
畢竟有句話說的好,治大國如烹小鮮,不管是管一個縣,還是一個府,亦或是一個布政使司乃至一國,雖然轄區越來越大,但行政上的很多道理是不變的,這也是為什么行政學校要教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無論是行政學還是其他,不管在哪個級別的職位上,都能用得到。
“第一個,所謂有限理性決策,便是說我們作為決策者,任何一個人,無論他的閱歷多么廣博,學識多么深厚,他始終都處于一個‘有限’的狀態,也就是說沒有哪個決策者是全知全能正是因為不存在全知全能的決策者,所以任何決策的下達,都會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不利的后果,沒有誰能讓決策完全完美,我們這些決策者,在做決策的時候只能盡量獲得一個能讓各方面都‘滿意’的答案,而非一個‘完美’的答案。”
“那么基于有限理性決策,諸位覺得,蔡京的濟養醫藥政策,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高遜志幾乎是脫口而出:“蔡京太追求完美了!”
是的,完美。
蔡京又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殘疾人,然后還要給貧民普及醫療服務,最后還要給流浪漢下葬。
這種“既要.還要”,明顯就是一種不合理的決策表現。
什么都要,最后只會害了你。
原因也很簡單,沒那能力知道吧?
北宋多少人口?
之前提到過,一個多億。
放到現代,一億人口都算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國,而即便是很多現代強國,都做不到國家全面承擔免費的養老和醫療。
至于給流浪漢安葬和照顧殘疾人,反倒是理論上努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
北宋確實富裕,財政收入常年能維持在六七千萬貫緡錢以上,偶爾還能破億,但再富裕的朝廷也禁不住蔡京這么花錢。
在全國范圍內每個路、府、州、縣都大量建立居養院、安濟院、漏澤園這些社會福利機構,雖然切實地幫助了很多老弱病殘人群,但問題是成本太高了。
雖說這樣說可能很冰冷,但事實就是,行政決策是要考慮成本的,這個成本還不單單是現在花多少錢的問題,還包括以后要持續花多少錢,投入多少人力,以及相關的各方面社會效益是否值當。
正如司馬光所言,天下財富,不在此處便在彼處。
蛋糕就這么大,朝廷財政也是一樣,以如此巨大的財政資金投入到社會濟養醫藥上面,就必然導致其他必要的支出減少。
政敵們是怎么攻擊蔡京的?
“天下窮民,飽食暖衣,而使軍旅之士稟食不繼。”
“不顧活人,只管死戶。”
姜星火見臺下眾人醒悟了過來,微微頷首道:“所以你們明白了嗎,行政決策不是小孩子抓糖果,很少會出現‘我全都要’而全都能一把抓的結果,正如高太常所言,必須要有所取舍。”
這時候有教師問道:“那蔡京做決策時便不懂這個道理嗎?”
“蔡京當然懂,他都當宰相了,他怎么能不懂呢?”
姜星火笑道:“只不過他做行政決策的出發點就歪了,名曰為人,全是為己。”
“蔡京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的時候是從三品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到正三品這個檻,蔡京熬了18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的時候才升正三品翰林學士可惜好景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