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鋼材品質和玻璃品質提升的這個問題也并不容易解決,不是一座礦脈就能攻克的。
在這個時代,冶煉工藝已經很成熟,但是要讓鋼鐵更加結實耐用,依然有不少的難關。
如果沒有姜星火的干預,隨著時間的推移,再過一百多年,來到明朝中后期,華夏傳統灌鋼法即將抵達其技術巔峰,也就是生鐵覆蓋法和生鐵澆淋法(即蘇鋼)將會被發明出來。
但灌鋼法抵達巔峰,也并非是鋼鐵行業走入近代工業的最后一道門檻。
因為想要把鉬等元素像是輕松混合各種藥劑的巫師一樣進行自由搭配,就需要掌握治煉液態鋼水的技術,只有將鋼加熱到液態,才能自由且精確地控制其中的碳與其他元素的比例,百鍛鋼、灌鋼,甚至熟鐵滲碳鋼等都是不可能做到精確調控的。
而冶煉液態鋼水,這就需要轉爐煉鋼法的出現了。
在沒有轉爐煉鋼法之前,想要進行附魔,只能走日本人的那條效率奇低的路子。
為什么日本武士刀雖然質量高,但質量卻并不統一?這就是因為武士刀的鍛造雖然基本都使用了日本獨有的“踏鞴式”低溫煉鋼法,但不僅人工水平不一樣,原材料也不一樣。
從原材料的角度講,日本人用的是他們口中成分較為特殊的如“赤目”、“真砂”等鐵砂,但說白了,就是不同地區的鐵礦里不同的伴生礦,屬于是開盲盒式的概率附魔,能得出什么品質,全看伴生的是鎳、鉻、鉬、鈷里的哪種元素。
“赤目”、“真砂”這些鐵砂,因為其中所含雜質比較多,在華夏這種人口眾多追求軍備武器制式統一的國家,是基本不使用的,因為冶煉起來很麻煩,效率很低,武士刀鋼材的出鋼率是很低的,一般需要2530噸的原材料,才能出1噸武士刀鋼材,沒什么性價比可言。
但從人工水平上來講,由于日本人只有這玩意,也不怕麻煩,反而是盡力去挖掘其潛力,別說,還真挖出來了,那就是可以將不同材料用于不同部位,然后進行折疊鍛打成刀折疊鍛打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含碳量變化的過程,但這在古代并非是一個可以量化的工作,因為工匠在此過程中看到不是最終的結果,最后還要淬火才能得到最終結果,所以此前的步驟只能依靠工匠的經驗,故此在日本想要成為合格的鍛刀師,需要長時間的鍛造經驗,基本沒法像大明一樣搞制式裝備。
但不管怎樣,哪怕是用手工的土辦法給火炮炮管打造特殊鋼材,用來部分取代現在的銅炮,這座疑似伴生輝鉬礦,也是很有價值的。
姜星火記憶里,華夏的輝鉬礦似乎主要集中在贛南和東北兩地,南京的湯山里有伴生礦,倒是真的沒什么印象,但既然已經引起了他的注意力,那就要仔細探究一下了。
葉宗行隨即命令礦工將這礦洞挖深,以便大致估算礦坑中的各種礦物的儲量和比例。
在等待的時間里,姜星火也在想,他不知道自己的運氣怎么就突然好了一點,但從不斷傳來的報告來看,他確實撿到寶了,他現在唯一擔心的,是這輝鉬礦會不會只是少量發掘出來的,如果是的話,那么開采價值就不大了。
不過這個問題隨后就證明不用擔心了。
事實上,姜星火不知道的是,輝鉬礦的成因產狀主要是高、中溫熱液成因的,其礦床與酸性巖在成因上有關,后世的礦物學家們認為,具有工業價值的輝鉬礦床大都與地下的熱液體有關,在石英脈或石英化的巖石中分布最廣。
為什么湯山有溫泉?自然是因為地底下還有沒冷掉的巖漿,會不停的冒出熱氣,熱氣很集中再加上有縫隙的含水巖層因為熱變成了高溫的熱水,而且還會伴隨有蒸氣,因此形成了天然溫泉。
但同樣,湯山的地下熱液體,在漫長的時間里,也促進了輝鉬礦的產生。
每個大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