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濟民者,天理也;世風奢靡者,人欲也。”
胡儼開始了他的最后一搏。
而作為最后的對策,顯然是經過胡儼深思熟慮的,條理非常清晰。
“經國濟民,合氣質之性,亦需合天地之性。”
“何謂經國濟民與天地之性相合?”
胡儼自問自答道:“仁、義、禮、智、信,此五者也。”
胡儼話語稍頓,眾人卻變得若有所思了起來。
剛才的核心辯題,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欲”。
現在,眼見著僅靠“天理人欲論”這個防線,恐怕最好的結果,都只是勉強守住。
而總體上來講,由于在本體論上的一敗涂地,太學之會的總體結果,還是反方辯手的大敗虧輸。
而且,“天理人欲論”這條搖搖欲墜的防線,到底能不能夠守住,也很難說。
所以胡儼索性心一橫,直接轉移核心辯題了。
一場論戰的核心辯題,一般來說,不是某一方想轉移,就能轉移的,要得到雙方的認可。
而胡儼所轉移的辯題,既是反方唯一反敗為勝的機會,也是正方辯手們,需要正面接下來的辯題。
因為胡儼所拋出來的辯題,其實就是在經濟發展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實際上,之所以會有這場太學之會,就是因為隨著變法的進行,商品經濟的發展,引來了思想道德層面的種種變化。
所以,胡儼拋出的新辯題,反倒比剛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為貼近矛盾主旨。
但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可靠的論點,那么反方辯手們,失敗的概率反而更大。
因為在這種依托于商品經濟發展下的倫理道德問題上面,傳統的程朱理學,并沒有多少深入研究。
也就是說,全靠胡儼自己的臨場發揮了。
能不能超神爆種,是這最后一搏的關鍵。
其他人,也都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
楊士奇滿懷希冀地看向了胡儼。
曾經,楊士奇并不是很高看這位在內閣里沉默寡言,做事穩妥的大儒。
因為胡儼的歲數,比他們大不少,也不是科舉出身,在基層學政系統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是靠著多年積累的名望以及過硬的儒學實力被提拔進內閣的,但胡儼為人教條,甚至有些死板,是不可不扣的醇儒。
故此在很多事情上,做事較為靈活變通的楊士奇,都不太認可胡儼。
但不管是變法開始時胡儼的挺身而出,還是今日胡儼堵上一切所換來的這場太學之會,胡儼強硬的風骨,都讓楊士奇對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
而今日胡儼一力擔之的決絕,以及從絕望中不斷尋找希望的勇氣和能力,更是讓楊士奇非常敬佩。
但是胡儼,真的能做到打敗姜星火嗎?
楊士奇的心頭升起了一個問號。
姜星火是如此的強大,這種強大甚至讓他產生了慌亂和絕望。
但胡儼很快就用自己的爆種表現,給予了楊士奇和所有反方辯手新的希望。
“天地之性,道德也。”
“道德之仁義禮智信,不僅約束天下之人,更可約束經濟關系。”
“仁者,愛之理,心之德。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
“義者,君子之所喻也。君子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與富貴則不處,于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若有白金遺道中,君子過之,曰:此他人物,不可妄取,小人過之,則便以為利而取之矣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已隨之。”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禮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