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收獲多少莊稼,這些年下來,有些里長、糧長的日子也越過越難了”
姜星火也陷入了思索。
里長、糧長這些基層無俸祿的強制職位,能取消掉嗎?
顯然不能。
因為一旦取消掉,收稅的官吏,將直接面對數以千計、萬計的原子化村民。
所以,中間必須有一個層級,來協助收稅。
現在又沒有電子繳稅系統,只能人工收稅,那人工收稅就必須用科層化制度。
但大明不可能給里長和糧長支付報酬,這是必然的,要是支付報酬,全國這么多里長、糧長,如果發的多了大明根本支付不起,如果發的少了還不如不發。
而不支付報酬,或者只支付很少的報酬,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出現,也就是責任和利益不對等,這就必然導致糧長和里長利用手中的權力對夏稅秋稅動手腳,來補貼自己。
有沒有不從中獲利,堅持自己貼錢出力幫朝廷收稅的?
大明這么大,肯定有。
但不能用少量樣本去表示普遍性。
那么朱元璋不懂得這個道理嗎?那么多名臣干臣不懂這個道理嗎?
都懂,只是解決不了而已,或者說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的方法就兩種,要么減輕責任壓力,要么給予利益保障,這樣才能讓這套制度長久地運行下去,而不是說采取十家輪換的辦法減輕責任壓力,這種辦法屬于治標不治本,時間一長還是會出現制度性塌陷。
給里長、糧長發錢,那是萬萬不能的。
開玩笑,我搞這么多就是為了從稅收各環節里摳錢,我再給你發錢,那我不是白搞了?
而且現實情況是,給這些里長、糧長發錢,很有可能不僅是發了也白發,而且人家該撈錢照樣撈。
所以,那就只有一個選擇了。
——減輕里長、糧長的責任壓力。
“稅卒衛下鄉的事情,常熟縣這里反應怎么樣?”
姜星火有意無意地問道。
限制全國推廣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稅卒的培養速度。
現在這兩年培養出來的稅卒,足以覆蓋以南直隸為中心的周邊幾個布政使司,這是因為靖難之役,造就了大量遵守紀律服從指揮的傷殘士卒,這些不能上戰場但能夠正常生活的士卒完美符合之前姜星火在詔獄里推演的“外鄉人”的條件,并且充滿了榮譽感,不容易被基層胥吏和士紳所腐蝕拉攏。
而接下來的稅卒培養的速度,就會放慢很多。
給這些傷殘士卒培養成為稅卒,不僅能夠起到照顧有功士卒的作用,讓士卒不用擔心自己無力參與戰斗后被軍隊所拋棄,而且還能加強對基層稅收的監管,可謂是一舉多得。
給他們發錢,遠比給這些里長、糧長發錢劃算得多。
五星上將李景隆評論道:不是大明發不起,而是給稅卒更有性價比。
反正養著這些傷殘士卒也得給糧食,讓他們去當稅卒也是發錢,沒多花多少錢,就辦成了更大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政策的執行,并非總是以姜星火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其中肯定有不順利的地方。
“有好有壞吧。”
李縣令說著,把隨從都趕了出去,又喝了一口茶,然后接著道:“這幾年,我們縣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我不知道該不該向國師和曹國公說明。”
李縣令說著,眼神看向李景隆,李景隆立刻道:“國師在這呢,有什么話,你直接說吧!”
李縣令點頭,然后道:“這些年,我們這個縣,雖然本就土壤肥沃,又有不少地方用上了化肥,收成比以往要多得多,然而實際上稅收表現卻并非如此,并沒有增加多少稅收,所以,這里面其實是有出入的。”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