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小雨。
江南獨有的淡淡氤氳雨霧,彌漫在偌大的長寧宮。
不過五六十平方的暖色書房內飄蕩著龍涎香特有的氤氳霧氣,陳勝安坐在寬大的書案后,一襲寬松的亞麻色袍服在明亮的燈火照耀下散發著蒙蒙的光暈,一枚簡簡單單的瑩潤羊脂玉發簪將梳得整整齊齊的發髻襯托著越發烏黑油亮,清凈之中透出些許淡淡的閑適之意。
他手持著一卷儒家經典《孟子》,伴隨著窗外雨滴打在竹葉上的細微沙沙聲,安靜的閱讀著。
相比于孔夫子還較為空泛的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孟子無論對仁字學說的詮釋,還是對人性的探索,都更進了一步。
孟子主張仁政,首次提出了“民貴君輕”這一開創性的思想,以及完善了人性本善,以及先天性善意需要后天的養護,才能長期的、更好的存在這一概念。
是不是很耳熟?
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個人修養的起源。
這樣的理念,陳勝當然不陌生。
但作為異時空來客的一大通病,就是什么都懂一點,卻又什么都太懂。
就好比人性本善這個主張,在他前世那個時空,是個華夏人聽到這四個字都能下意識的說出個一二三四來。
哪怕是持相反觀點“人性本惡”的人,也能隨口列舉出孩童用開水澆灌螞蟻窩這樣的依據來加以論證。
但事實上,極少有人真正去翻閱過孟子關于人性本善這個主張的詮釋。
孟子針對人性本善這個概念,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一個素不相識的孩童在井邊玩耍,突然失足跌落水井,而你恰好從旁經過,無意中看到這個場景,你的內心中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你的行為上的第一反應又會是什么?
不考慮周圍有沒有人,不考慮外界對你的行為的評價,也不考慮名譽不名譽的問題。
單單只追溯心頭最原始的、最本能的反應……
孟子認為,這就是仁,這就是人性本善。
這也是儒家與法家最根本的沖突。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只需要后天加以引導,提高個人修養,就能造就人人皆是君子的大同世界。
法家則認為人性本惡,必須要嚴明律法,用高壓威懾、管束百姓,才能造就各行其道、各司其職的秩序世界。
在這一點上,陳勝本身其實是沒有自己的主張的,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他都覺得太絕對,都不擁護。
他所奉行的,是更加樸素、也更加溫和的處世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而他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施政方向。
只是,要想將這一碗沖突的、沸騰的水端平,他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要學習。
孟子的學說,陳勝就已經翻閱了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獲……
適時,蒙毅躬身入內,揖手道:“啟稟大王,特戰局急報?!?
陳勝頭也不抬的淡淡說道:“呈上來?!?
“唯!”
蒙毅躬身上前,將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呈于案前。
陳勝不慌不忙的做好書簽后,才拿起密信拆開,先習慣性的掃了一眼信箋左下角的落款,卻見到落款不是陳風,而是陳丘。
他皺了皺眉頭,定睛細看。
片刻之后,他放下信箋,面色略有些陰郁的沉思許久,終于開口道:“詔令,稷下學宮百家學院即刻取締道家,院中道家學士七日內離開我大漢疆域,逾期一律以謀反論處?!?
“律令,即日起,我大漢疆域之內不允道家傳道、不允道家集會、不允道家論道,違者一律按反賊從屬重處。”
“召令紅衣軍團第二軍即刻回京拱衛京師?!?
“傳信北征將軍李信,告訴他,太平道勾結道家,